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3.8%,企业债券同比增长10.5%,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同比增长40.4%。由于后两者规模较小,可见人民币贷款是拉动社融存量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余和影子银行相关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都是同比下降了11.0%、7.9%和12.1%(图2)。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一季度杠杆率上升来自于前者,银行表内的人民币贷款。而影子银行业务仍然在下降,金融体系内部的杠杆率还是在下降。相应地,我们所统计的金融部门杠杆率也都在一季度继续下降,与这一结论相一致。
表内贷款上升伴随表外业务下降,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这是金融去杠杆的客观要求。自2018年开启的金融去杠杆进程重点在于化解金融体系内部的多层嵌套,减少资金在银行和影子银行之间的空转,因此以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为代表的表外融资占比持续下降,由此带来的信贷缺口也需要由银行贷款进行补充,使银行贷款较快增长。2018年全年的信贷环境都比较紧张,全年银行贷款增速为13.2%,处于历史中较低的水平,而社融存量增速更是仅为9.8%,为历史最低值。过于紧张的信用环境对于结构性去杠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对短期的宏观经济产生一定拖累,消费和投资都出现较大的跌幅。出于对稳增长的考虑,2019年信贷先行,再加上信贷投放的季节性因素(所谓“早投放早收益”),贷款和社融规模都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也是情理之中的。
仅考虑债务增量与名义GDP之间的关系,自2010年以来这一比例非常稳定,基本围绕着20%~30%这一中枢波动。同样,新增M2与名义GDP之比也具有相似的规模。从新增债务和新增货币这一角度来看,一季度虽然这一比例较大,但并未达到历史峰值,仅是一季度一次正常的波动。我们认为债务和货币的增量与GDP之比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两个变量同属于经济增量的概念。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GDP可分解为消费与投资,而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是由新增债务来支持的,因此新增债务与GDP这两个指标之间在理论上具有本质上的联系,其关系在长期里也更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