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深汕特别合作区全年生产总值完成53.13亿元,同比增长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7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92亿元,同比增长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7亿元,同比增长7.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4亿元,同比增长73.7%。2017年第三季度起,深圳已经将深汕合作区的GDP纳入统计中。在其超过两万亿的经济版图中,合作区的产值尚微不足道,但增长潜力不容忽视。
今年合作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工业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工业地区生产总值65亿元以上,增长22%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亿元以上,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以上,增长6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3亿元以上,增长22%以上。而根据上述行动计划,到2021年,合作区的GDP预期达到150亿元以上,对比2018年的GDP总量,这意味着三年间GDP大约增加1.8倍。
此外,202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以上;城市人口达25万左右,人均GDP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显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于深圳其他10个区,150亿的经济体量即便与最小的大鹏新区(2017年GDP为330亿元)仍有一定差距,但在高速增长的预期下,合作区无疑将成为深圳一个新的增长极。
到2035年,合作区规划人口达到150万(略高于2017年深圳南山区的常住人口),考虑到对粤东地区的“虹吸效应”,合作区内的公共配套设施将按照300万人的标准配置。目前,合作区的新设机构也已正式理顺。根据相关文件,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共设置11个区直机构(包括发展改革和财政局、科技创新和经济服务局、住房建设和水务局等)和5个市直部门派出机构。11个新组建的区直部门正式揭牌,新部门的“一把手”到位,筹备组去筹转正,将按照新名称、新职能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