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市场的变化,导致金融客户投资渠道变化,风险偏好回归。投资者在一些投资领域受到挫折后,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中高端客户及其资金正在向银行体系回流。
当前出现的这种变化,背后除了有外部市场的因素,同时也有着银行自身谋变谋发展的因素。从投资层面看,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市场环境经历较大变化,资产荒加剧,资产收益率存在下行压力,产品风险管理考验着机构的专业能力,从客户角度出发,投资者在经历一系列市场变化后逐步回归理性,风险意识逐步加强,更注重长效稳健投资从政策层面看,金融服务体系日渐健全,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金融监管制度完善并趋于严格,要求银行履行投资者教育职能,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纳入重点工作。
这样的外部环境,对于像上海银行这样以稳健见长的金融机构而言是利好,特别在中高端客户层面,对于机构的专业度、稳健度、责任感更加看重,品牌粘性也更高。具体从上海银行自身的角度出发,较之对外主动获客,更重修炼“内功”,抓好自身的服务体系建设。私银业务须打破“二传手”或“货架”的角色定位,真正从客户视角出发,通过深入地消费者洞察,以及基于自身专业判断的资源整合能力,成为客户专业的“财富管理顾问”。培育起同客户之间长久、可信赖的关系,树立服务口碑,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使私银业务可持续健康发展。
各家银行开展私银业务的模式大体上有几种类型:一是作为银行旗下一个子品牌,对外独立运营的持牌机构,把客户独立出去;第二种是事业部制,也就是在银行体系内部相对独立、全功能;第三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业务部门,背后有不同的部门支撑,同时对客户进行分层服务,上海银行的私银业务就属于第三种模式。
模式的选择,取决于各家银行对于私银业务的定位。作为零售业务的顶端,我们没有孤立地将私人银行利润贡献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把私人银行业务对全行其他业务板块的价值贡献,例如对公司业务、零售业务以及银行品牌的支撑作用和引领力量纳入整体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