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衰退时期集中释放,从而进一步加剧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波动,这种现象被称为金融体系的周期性。而逆周期监管理论认为,周期性会导致商业银行在经济上行时期大量放贷积聚风险,助推经济泡沫,经济下行时期引发信贷紧缩,从而扩大宏观经济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波动幅度,并最终加剧金融风险。所以,逆周期调节,就是货币当局通过一些政策工具和措施让整个周期波动性平缓下来,以最大可能减小对经济的负面冲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任何金融经济模式都是在波动中发展的,这种波动大体呈现出复苏、繁荣、萧条和衰退的阶段性周期循环,经济周期的波动与循环是经济总体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近年来,我国在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方面展开了一系列探索,初步形成了“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金融调控框架。这个双支柱金融调控框架可起到保持币值稳定、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两方面的作用。货币政策继续主要针对宏观经济和总需求管理,侧重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稳定。宏观审慎政策则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抑制杠杆过度扩张和顺周期行为,侧重于维护金融稳定。作为金融调控的第二支柱,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补充强化,在防范系统性风险、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逆周期调节作为一项跨周期制度安排,其调控的有效性依赖于调节的前瞻性和适度性。因此,在新的一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为使调控效果更好,加强逆周期调节需平衡双支柱金融调控的框架,把握好调控的时机和力度,使双支柱的金融调控手段之间密切配合。
就货币政策而言,在客观准确判断宏观形势的基础上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建立健全与新增贷款超常变化相联系的动态拨备要求和额外资本要求,通过逆周期的资本缓冲,平滑信贷投放、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加强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最终实现总量调节和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机结合,大大提高金融调控的弹性和有效性。说得更具体些,货币政策需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这预示着明年将加强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撑,为“六稳”特别是稳就业“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