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系列新的监管规定陆续出台,对系统性重要银行提出新的资本需求。金融委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或与系统重要性银行新规后,大型银行被要求更高的资本与杠杆率要求的总损失吸收能力有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最低TLAC要求是:2019年起,最低TLAC要求不得低于集团加权风险资产的16%,2022年起不得低于18%。最低TLAC要求不包含巴塞尔协议Ⅲ中缓冲资本要求。
TLAC要求在2025年1月1日起,工行、建行、农行、中行的最低TLAC要求占风险加权资产比重分别为20%、19.5%、19.5%、20%。尽管距离四大行达标TLAC还剩6年的时间。不过,截至三季度末,工行、建行、农行、中行总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81%、16.23%、14.99%和14.16%,较距离监管目标尚有相当距离。
四大行面临TLAC监管压力,除了发行合格TLAC工具外,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金融业绩增速不能太慢。即使按照5%的业绩增速,每年发TLAC工具规模1000亿元左右,规模其实已经比较大,银行需要在业绩增速和资本充足之间取得平衡。
截至2018年9月末,28家A股上市银行中,华夏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垫底,分别为11.82%、9.0%、8.01%。其次为民生银行,三项监管指标分别为11.89%、9.01%、8.77%。平安银行的三项监管指标分别为11.71%、9.41%、8.53%。今年3月、10月,农业银行、华夏银行分别公告1000亿元、300亿元定增方案。8月、10月、11月,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宁波银行分别公告1000亿元、1000亿元、100亿元优先股方案。兴业银行也公布了300亿元优先股方案。仅4月、10月,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公告600亿元可转债、400亿元二级资本债方案。
国内非金融企业在2013年发行了第一只永续债,迄今存续规模已接近1.4万亿元,但在清偿顺序、发行期限、减记触发及其他法律理清障碍。今年3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的意见》提出,增加资本工具种类。总结商业银行发行优先股、减记型二级资本债券的实践经验,推动修改有关法律法规,研究完善配套规则,为商业银行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转股型二级资本债券、含定期转股条款资本债券和总损失吸收能力债务工具等资本工具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