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了解,近日,银行以助力乡村振兴实施为落脚点,以“绿色+普惠”为切入点,以“标准+工具+机制”为着力点,多方多点发力,率先在全国出台地方法人银行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三大标准,全力探索推进“小而美”的绿色金融发展新模式。
衢州农信先后制定出台分类调控、保压结合的绿色信贷制度和指导意见,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能耗、排放标准的融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引导社会各方把有限的资金向生态农业、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集聚。2018年,衢州农信与农办联合下发了未来将投入300亿元支持乡村振兴的《五年行动计划》,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龙游农商行在协同开展“五水共治”中,不仅收紧压缩了1.6亿元“小而乱”的生猪养殖贷款,还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重点支持开启能源科技与浙大合作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及沼气发电工程,年可回收并循环利用猪粪、稻草、秸杆等生物质品2600吨。
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需求,衢州农信积极推进工具创新多元化,量身定制了“绿色循环贷、绿色养殖贷、绿融贷、两山农林贷、富鱼相伴贷、民宿贷”等系列绿色金融产品。名单制对接全市“柑橘产业转型”和“百万屋顶光伏”两大重点工程,创新“互助合作‘橘融通’模式与保险增信‘金伞家庭农场贷’模式并举、土地流转与大棚建设并重、销售加工与出口品牌建设并行”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发放覆盖全市4.7万桔农的专项贷款8.6亿元;创新用电收益权质押与小额信贷增量扩面并行、网格化服务与低收入农民增收并举、银村共建和村级资金互助会筹备运行并重的“全链条”服务模式,发放光伏贷款3.9亿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发放总量的70%以上。
与此同时,衢州农信依托自身植根性强的网络、业务和产品优势,通过系统共建、资源共享、开辟专线、平台连接等联办协办方式和机制,推进金融政务融合化。线上线下融合,积极助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社区)延伸,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银行已承接和延伸财税、人社、工商、公安、国土、房管、公积金等10多个部门的40多项高频、刚需的政务和民生项目。仅通过”社银联通“模式,就推动实现200多万社保卡居民中途参保以、挂失、注销、补卡等多项业务在农信窗口的”就近办。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以信用为媒,嫁接、延伸、转化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成果,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化。全市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创建面分别达到85.7%、50.5%和20%,并把63.6万农户的信用数据转变成无需担保抵押并且可随贷随还、循环使用信用资产的271.1亿元,打造了一个覆盖大众、信用生金的农村金融生态圈。辖内龙游、常山和开化等农商行还创新推出“公德+”“家风+”“党建+”等服务模式,把无形的村务党务治量、村风民风建设量化、转化成有形的信用红利、优惠红利,变成支撑乡村振兴的“真金白银”。
据了解,为推进绿色金融标准化,衢州农信紧扣“标准设计+基层实践”的“国字号”绿色金融试点要义,率先出台地方法人银行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三大标准。一是制标——量化绿色属性等级标准,出台《客户环境风险计量评估办法》,根据客户主营业务的性质,从产业、环境、社会和出色等四个表现纬度上评估量化客户绿色风险等级,作为金融支持或退出的评估标准,把原本模糊的客户属性划分出具体等级,便于精准把握风险识别的提前量;二是贴标——显化绿色资产映射标准,制定《绿色金融关联映射标准》,采用名单制、产品制、单列制的方式,将后台管理与各级权威部门出台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绿色贷款专项统计、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等规定建立关联的标准映射模块,实现绿色金融资产的精准识别、精准归类、精准统计,可实现全周期动态管理监测,便于各行社实时调整优化自身的资产结构、投向和占比,并跟进管理考核机制;三是兑标——实化绿色效益计量标准,出台《环境效益计量标准》,根据银监会绿色信贷节能减排测算指引和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分别设计了绿色信贷资产和绿色支付节能减排的标准计量公式和模块,推动绿色金融外部效益的内生化,转化实化为可计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绿色金融市场化奠定基础。
相关研究报告:
金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