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全国工商联对民企500强的一项调研显示,融资难融资贵位列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三大因素之首。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规模约4.4万亿美元,当前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供给仅为2.5万亿美元,缺口高达1.9万亿美元。我国41%的中小企业存在金融信贷困难,超过2300万中小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融资需求。
我国民营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其主要特征是规模小、抗御金融市场风险能力弱、平均寿命短、信用违约率高,并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属于“成长中的烦恼”。对于银行来说,出于规避风险的需要,“嫌贫爱富”虽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毕竟是合乎理性的行为,以至于即使在有订单、有市场、有技术,发展前景可期的情况下,金融活水也难以通过正常的渠道流向民营企业。
“融资难”必然伴随着“融资贵”。因为按照市场的逻辑,“融资难”意味着风险大,体现在利率上,必然通过寻求风险溢价的方式来覆盖其风险成本(包括高于大企业若干倍的管理成本等),“融资贵”势在必然。概言之,只要运用单一的市场方法,民企融资难题就永远都不可能得到破解。
当然,为了突破信用贷款主渠道约束,缓解民企融资难题,实践中也探索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办法,如不动产抵押、权证质押、担保、保险增信、“相互保”,等等,但这些办法总“流量”有限、局限性大、效果不彰,无法从根本上破解民企融资难题。
目前我国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仅占25%,这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超过60%的比重极不相称。即在新增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企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企的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可见,破解民企融资难题,疏畅信用贷款主渠道才是正途。而疏畅信用贷款主渠道的关键在于为银行系统提供信贷风险缓释工具,以从根本上分散化解过度集中于银行系统的信贷风险。风险“隐患”一旦消除,信用贷款主渠道自然也就“畅通无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