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最需要源自中小企业的工业技术创新,更应该借鉴德国和日本的模式。硅谷的投资逻辑是VC/PE投资于“新经济”,并通过纳斯达克市场实现退出。所谓新经济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业,需要大量的融资支持企业市场扩张,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一种新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创新需要市场检验,从而“短、平、快”的项目更受关注,如果试错也可以迅速退出。美国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而中国在这方面仍存在很大努力空间。
德国和日本则依然是工业化时代的传统模式,即主要依赖中小企业形成的核心技术维持工业竞争力。以德国为例,全球27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其中德国就有1307家,占总数的47%。这些企业规模相对小,鲜有人知,但却是全球同行业中的技术冠军。日本的情况与德国高度类似。这些中小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几乎都不是上市公司,而是家族企业。
这是因为技术类中小企业主要生产核心零部件或机器,不是资本密集型,也无须像互联网企业市场推广,消耗大量资本。他们需要稳定的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并创新。这类企业会形成“以公司为家”的企业文化,为了企业活得更长,据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工业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工业企业内部具有高度的凝聚力来提高自身竞争力。除了不需要太多资本投入之外,假如上市成为公众公司,一些股东可能更追求短期利润,或者其他干预公司运营的行为,舆论也会过度关注企业,从而形成干扰。因此,德国和日本的绝大多数隐形冠军并未上市,默默无闻,企业拥有稳定的利润,并且不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因为市场规模有限,扩大规模也可能会影响品质。
可以看出,在我国,硅谷模式拥有很大“市场”,这种模式强调市场应用技术,而忽略基础研究和基础技术的投入。事实上,即使是我国互联网经济领域,也主要是依赖于庞大市场产生的规模效应,而在操作系统、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上几乎完全依赖美国。德日模式则重视工业供应链上的核心技术,不注重资本运作,而主要由家族企业构成。资本运作相当程度上可能对这些家族企业形成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