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这表现出了一个政策方向,具体的操作细节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来考量和征询意见,但这一公告有着很强的信号意义,旨在缓释民企风险。此前违约事件频发导致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下降,如今2A+以下的民企债券可能就会出现认购挑战,更多民企甚至并没有发债融资的能力。
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金融信用债违约频发,加上企业持续降杠杆,信用债中企业债连续第13个月托管量负增长,特别是期限稍长的中票发行明显缩量。国际评级机构标普此前也提及,目前低评级企业债利差持续扩大,未来中国企业大量债务即将到期,此外可回售债券也构成“实际到期”。
市场化机制仍是央行落实上述政策的大原则,央行不会为民企兜底,而是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等增信措施,有利于提高投资者对民企信用债的投资意愿,尤其是那些暂时遇到经营困难,但有市场、有前景、有技术的民企,仍然具有投资价值。然而,目前市场对民企融资的态度似乎是“一刀切”的,这其实是非理性的。
鉴于在经济放缓的背景,风险偏好下降的银行仍可能惜贷,央行在未来也可以成立或指定特定机构,帮助民企进行债券融资,央行也可以从适度放松存贷比和MPA考核等入手,鼓励银行支持民企融资。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在于,“雨天收伞”是全球各国所有银行共有的顺周期特性,并非中国独有,美国、欧元区、日本都出现过类似问题。就中国而言,“再贷款、再贴现只是央行和商业银行之间进行的操作,能增加金融体系或货币市场的流动性,至于如何进一步传导至实体经济另当别论。此时就要创造条件,包括经济条件,例如减税、控制房价等,货币政策可以防风险,但单靠货币政策不能完全解决实体经济面临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