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传统金融机构就纸币的“消失”多持否认态度,但从实际数据看,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确实给纸币的流通增加了压力。2017年微信支付交易额超过1万亿,这几乎接近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货币发行总量。而目前微信支付用户已有超过8亿用户,交易活跃度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2018年微信支付交易额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行业的共识是,现金流确实大量流向互联网公司,纸币的使用在很多地区很大程度上已经被移动支付工具所替代。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货币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互联网时代的货币无纸化对金融行业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作用。一方面现金流的流入给互联网巨头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使这些互联网公司在金融市场上也可以占据绝对的主导和优势,相关衍生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也得到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如微信、支付宝等互联网平台并不希望因为移动支付的普及而取代纸币。现阶段,如果电子货币成为取代纸币的唯一流通货币,无论从安全性、还是从货币使用效率、金融实现对实体的支持等角度看,都将带来更多的风险。
纸币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也是最佳的匿名货币,就目前社会需求看,即使纸币消失了,也必须出现新的匿名货币。如果每一笔交易都可以电子化、数据化,那么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比如消费甚至社会的不公平。以某知名游戏运营商为例,许多玩家都有类似的疑惑。一次都没充值消费的玩家在点击抽取打折时有更高概率获得更高的折扣,而充过值的玩家在点击抽取打折时通常折扣很低。这在实体线下商店购买商品是几乎不可能存在的,但在线上虚拟产品尤其在游戏产业十分普遍,甚至出现了更为直接的价格歧视。
比如在很多游戏中都有的“锻造”模式,即告知玩家你需要购买“零件”,并通过一定次数的锻造来获得完整的道具,系统可以通过后台控制锻造的次数,比如新手玩家锻造3次可以成功,“土豪”玩家锻造10次才能成功,这样最终售价就得以控制,变成有针对性的价格歧视。
当下的电子货币并不具备匿名性,随着大数据的发展,每个人的消费能力、消费心理都在被精准地定位和分析,这在推动消费升级的背后,本质上也是一种不平等的体现。当商家积累了足够的用户数据,就可以进行价格歧视,在一些网购平台已经出现了针对不同消费者同商品不同价格的现状。如果不能有很好的技术和制度来平衡和限制,如果纸币消失,那么也可能带来的是贵金属重新替代纸币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