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杠杆率一般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的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来衡量。各部门负债一般指通过金融市场或金融机构形成的负债。在2017 年之前的一段时期,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较快,2012-2016 年年均提高13.5个百分点。中国的宏观杠杆率主要来源于三大主体:地方政府、国有企业、房地产。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债务规模攀升主要由这三大部门推进。
从金融层面来看,过去金融自由化和监管缺位导致了影子银行的崛起和监管套利,帮助了非金融部门加杠杆。在中央政府高度关注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经济稳中向好及稳健中性货币政策有效实施,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杠杆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2017 年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速度明显放缓,全年上升 2.7 个百分点至 250.3%。其中,企业部门杠杆率为159%,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是2011 年以来首次下降,2012-2016年年均则增长8.3个百分点。政府部门杠杆率为36.2%,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2012-2016年年均则增长1.1个百分点。住户部门杠杆率为55.1%,比上年高4个百分点,增幅比2012-2016年年均增幅略低0.1个百分点。
截至2018年一季度,非金融部门的杠杆率已经稳定,金融部门的去杠杆成效也非常显著。宏观杠杆率背后深层次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二是三大加杠杆主体背后的深层次机制;三是间接融资为主、市场分割严重的金融格局。在三大主体降杠杆时,重点要抓的是地方政府降杠杆。因为地方政府担负着地方经济增长职责,同时面临财权事权不匹配,这会导致地方政府大量组建再融资平台增加负债,再加上经济下行周期保就业等职责,容易出现产能过剩,形成僵尸企业导致杠杆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