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资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元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避免了“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货币贬值,对全球经贸恢复和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世界经济重心日益移动的今天,“望美元之风而动”并不具有永续的必然性。自1994年汇率并轨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日益完善,力图由单一的固定汇率制度逐步转变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特别是2005年7月开始,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人民币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逐渐放松对美元的盯住程度。适应于中国经济体量的上升和开放程度的扩大,汇改以来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强度总体上逐渐变弱,从硬盯住美元,到爬行盯住不断放开波动区间,再到2015年“8·11汇改”及之后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事实上就是在G2(中美)双核时代逐渐和美元脱锚。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美元的避风港效应不断提升,人民币与美元的内生联系阶段性不降反升。“8·11汇改”可谓惊险的一跃,在随后的3年里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脐带开始被剪断。通过计算人民币与美元名义有效汇率的相关性2014年1月至8月汇改前,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相关性高达97.6%,接近于与美元实施联系汇率制度的港币。
8月汇改后,市场在中间价形成中的主导作用开始增强,截至2015年12月,该相关性降至84.8%,人民币也成功进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2015年12月,CFETS指数正式发布,其中美元权重为26.4%,截至2016年底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相关性也骤降至7.3%;2017年CFETS篮子货币数量由13种变为24种,美元权重进一步调降为22.4%,截至今年8月上旬,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相关性已降至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