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逆周期因子”重启消息的公布,人民币急速飙升。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一度收复6.80心理关口,为7月以来盘中首次,涨幅达1.37%,也创下2016年1月以来最大盘中涨幅,最高触及6.7991。还是得益于“逆周期因子”重启,人民币中间价报6.8508,上调202点。笔者认为,从“逆周期因子”启动至今的实践情况判断,“逆周期因子”或成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定海神针”。
外汇市场极易出现“追涨杀跌”的顺周期行为和非理性的“羊群效应”,从而加剧外汇市场波动。基于此,2017年5月,“逆周期因子”首次亮相,即为了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人民币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外汇市场自律机制核心成员基于市场化原则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模型由原来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调整为“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换言之,央行通过实行“上日收盘价+一篮子汇率变化+逆周期调节因子”的三因子汇率中间价定价模式确定汇率中间价。
实践证明,引入“逆周期因子”,的确有效缓解了当时市场的顺周期行为,稳定了市场预期,帮助人民币汇率在2017年大幅升值。资料显示,在“逆周期因子”实施的7个月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6.86一路升值至6.40上方,升值幅度达6.7%左右。2018年1月,随着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趋于平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行基于自身对经济基本面和市场情况的判断,陆续将“逆周期因子”调整至中性,近期受美元指数走强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外汇市场出现了一些顺周期行为。而今年以来,逆周期调节因子的作用恢复中性,人民币汇率主要由“上日收盘价+一篮子汇率变化”决定。
6月中下旬至今,受美元指数走强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外汇市场又出现了一些顺周期行为。可以说,市场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波动,这是管理层乐见其成的事情。管理层一向坚持市场化的汇率改革方向,更多发挥市场在汇率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搞竞争性贬值,不会将人民币汇率作为工具来应对贸易争端等外部扰动。当然,在保持汇率弹性的同时,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必要时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对外汇供求进行逆周期调节,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一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主要由恐慌预期情绪驱动,管理层就会在预期情绪压倒基本面的情况下启动“逆周期因子”,以过滤掉干扰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定价机制中的“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