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银保监会近期第三次“出手”解决企业融资问题和打通货币传导机制。银行流动性已经比较充裕,而且存在较大的金融信贷压力,为何企业融资依然得不到足够资金?这跟监管强化有点关系,在强监管背景下,影子银行拆解等导致社会融资萎缩,虽然银行信贷增速可观,但非信贷融资通道压缩,低成本资金无法真正进入实体经济。但这只是一个短期影响,长期因素,主要还是跟投资拉动经济的边际效应递减、货币传导机制不畅通以及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环境没有到位密切相关。
靠货币信贷和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容易导致金融消费端被压缩,结构失衡,长此以往,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会递减,资本边际生产率下降。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平均在0.5左右,2016年已经下降到0.14,投资效率明显降低。表面看,实体企业缺钱是因为银行惜贷,其实根本原因是企业投资回报率下降和结构失衡问题。所以,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应该更多转向消费端,以此来促进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和投资效率。
银行有钱惜贷,是因为嫌贫爱富。其实,换位思考,我们应理解,银行也是市场主体之一,也有公司治理的要求和股东利益的考虑,在风险决策面前,当然更倾向于选择风险小的、稳健而不出事的企业,即使回报低一点也不计较。而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就成为银行的首选。此时,疏通货币传导机制和营造公平的市场主体竞争环境十分重要。这次银保监会提出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合理确定考核指标,避免贷款在同一时间特别是月末、季末集中到期而引发企业资金紧张。对符合授信条件但遇到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要继续予以资金支持,不应盲目抽贷、断贷。这些是疏通传导机制的重要举措。
在营造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环境方面,在前述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强调,民间投资是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要牢固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和“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