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调整的情况下,7月外汇储备依然保持增加,也意味着央行没有大量使用外汇储备去调控汇率。鄂永健也分析道,7月外储的增加,表明在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央行未就汇率进行干预。本轮汇率波动主要由市场推动,央行基本不再进行常态化的干预。由市场力量主导的价格波动明显促进了汇率弹性的增加,有利于发挥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缓冲器作用。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人民币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经济增长的总体平稳、境内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加快开放、国际收支的趋于均衡也为完善由市场发挥主导作用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创造了条件。从汇率形成机制来看,央行基本已经退出常态化干预。本轮贬值期间我国参与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各方均一直保持了“探索性的定力”,市场化程度较上一轮贬值期间显著提升,并未出现更多的行政性管制。尽管汇率波动明显加大,但市场流动性平稳、汇率日间波动并未逼近波动上限,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基础未变和韧性增强。
“8·11”汇改以来,汇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2017年5月,在基本面改善、资本流动管理加强背景下,中间价报价机制引入“逆周期因子”。随着单边预期被打破,市场进入双向波动,2018年1月暂停使用“逆周期因子”,回归汇率政策中性。尽管6月中旬以来,人民币快速跌破6.7、6.8等市场关注水平,但汇率形成机制一直未变、中间价较前一日收盘价偏离幅度不大,汇率涨跌基本由市场决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升。
除了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本轮贬值中人民币汇率市场还出现多重新变化,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基础上,市场主体的“头寸—预期—行为—结果”传导机制作用逐步显现,并通过市场供求影响汇率走势。客盘方面,年初人民币快速升值,持汇企业来不及调整,大量外汇资金被套牢,风险暴露;4月下旬美元开始反弹,这些企业头寸回补,结汇盘明显压制美元对人民币上行幅度;进入6月,结汇企业前期被套外汇资金已经解套,不少企业短期预期转变,选择持汇观望,而购汇企业的分红购汇需求则相对固定,贸易摩擦忧虑也推动市场参与者因情绪转化而提前购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