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影子银行“野蛮生长”不再。2018年以来,随着金融去杠杆的深入和监管制度的强化,银行表外融资逐渐回归表内,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大幅收缩。与此同时,央行通过多种政策工具向实体经济释放流动性,保持流动性合理宽裕。政策的疏堵结合有望使“金融活水”注入实体经济的路径告别“旁门”走向“正门”,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性。
影子银行规模“缩水”
影子银行具有和商业银行类似的融资贷款中介功能,却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借助银行理财、委托贷款、民间借贷等多种渠道,近年来,影子银行在中国“野蛮生长”,迅速扩张。从宏观上看,影子银行扩张导致的信用膨胀推动了社会债务规模急速扩张,使金融“脱实向虚”,催生资产价格泡沫。从微观上说,由于影子银行大量业务通过通道、表外等渠道完成,不在监管范围内,导致监管无法判断其中风险。通过层层嵌套,影子银行使金融风险在不同机构之间、不同市场之间的传导加剧。“长期来看,影子银行将放大整个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
为防范化解影子银行风险,今年1月,央行表示将探索把影子银行、房地产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纳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同月,监管部门也明确将影子银行和交叉性金融产品风险纳入2018年整治工作要点,严查同业、理财、表外等业务层层嵌套等行为。
监管加码之下,影子银行规模明显收缩。今年上半年,委托贷款减少8008亿元,同比多减1.4万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863亿元,同比多减1.5万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717亿元,同比多减8388亿元。
“上半年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资金来源明显收缩。”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阮健弘日前表示,委托和信托贷款的部分资金来源于理财产品,而上半年银行表内资金对表外理财产品投资下降1.76万亿元,其中6月份下降9156亿元。
随着银行业“治乱象”的深入,金融回归本源态势持续巩固。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少增20多万亿元,同业资产和非债券投资分别同比下降2.6%和7%,同业理财在上年减少3.4万亿元的基础上,继续缩减1.2万亿元,已累计削减三分之二以上。
“前期有较多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投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在去杠杆过程中,这些行业的不规范融资在减少。”阮健弘说。
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仍需提升
影子银行规模“缩水”的同时,支持实体经济的“正道”不断拓宽。数据显示,上半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8.7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54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影子银行过去积累了庞大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实体经济部分融资需求,影子银行“缩水”之后,如何通过“正途”充分满足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的融资缺口至关重要。
在当前经济运行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支持实体经济合理融资需求,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央行加强了对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通过多种货币政策组合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继今年1月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之后,今年4月与6月,央行实施两次定向降准;今年5月,央行扩大了MLF的抵押品范围。7月23日,央行扩大MLF资金规模,开展5020亿元1年期MLF操作。一系列措施为实体经济释放了流动性。“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服务实体经济更好结合起来。”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通过机制创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意愿。
事实上,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中“不能”与“不愿”的问题影响了服务的有效性。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指出,一方面商业银行认为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高,另一方面表外资产回表会挤占大量资本金与拨备,银行意愿不高,影响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长。
“当前形势下,必须疏通银行信贷的梗阻,提升银行信贷能力”。曾刚建议,应从三方面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包括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或民营企业进行融资;适度放松MPA管制以提升银行广义信贷创造能力;加快资本工具创新,为银行资本补充创造条件等。
相关研究报告
金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金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
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