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与2016年金融政策层分别对利率市场进行了两次压力测试,2013年由于调控“非标”收紧货币政策,测试出了合理利率的上线;2016年由于之前救助“股灾”放宽货币政策,测试出了合理利率的下线。合理利率应该介于两者之间。
第一次压力测试,是2013年将货币市场利率提高至历史最高水平。2013年央行由于调控“非标”,通过收紧货币政策的方式,起到了政策引导的作用,由于货币政策偏紧,使得大量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受到抑制,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金融条件过紧不利于实体经济,货币政策的利率中枢应低于2013年水平,这是货币市场利率的上线。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黄金法则”——名义利率等于名义GDP增速,已经在中国被证伪。2013年货币市场利率大幅提高至历史最高水平,尽管仍然低于名义GDP增速,但已经导致了金融市场紊乱、实体经济显著恶化,这意味着“黄金法则”在中国并不适用,主要原因包括中国债务率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低等中国现实国情。
第二次压力测试,是2015-2016年将货币市场利率固定在较低水平。由于2014-2016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加上2015年为股市救市,央行调低了货币市场利率,但偏低的利率水平使得“滚隔夜”等加杠杆行为过度扩张,金融系统风险不断堆积,货币政策的利率中枢应高于2016年的低值水平,这是货币市场利率的下线。
经过两次压力测试,合理的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在2%-4%之间,结合目前中国经济情况,货币市场的合理水平在2.8%-3%左右,未来经过存准率调整后的可比存款利率将逐步向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并轨。在宏观审慎政策、打破刚性兑付已经取得明显成绩的2018年,正是重新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的良好“窗口期”,有助于金融资本的充分流动和合理配置,对实现现代利率体系建设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