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加大基础建设投资成为越来越多新兴经济体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词。2017年基建投资将为亚洲经济增长贡献1.5个百分点,然而绝大多数新兴经济体仍然面对较大的基建投资资金缺口。发展中国家的基建投资存在一个矛盾,投资需求十分庞大,但是真正的投资量不多,因为都在担心风险,实际上金融市场认为潜在的金融风险非常大。
目前主流的公私合营形式(PPP)并未能有效解决这些风险,包括汇率风险,监管风险,环境风险等。虽然目前市场上已普遍将基建投资作为一个单独的资产类别,但将一个远在玻利维亚的基建项目转化为纽约资本市场的债券,仍然距离非常遥远,可能需要20年的时间。
私人资本之所以对这些基建项目敬而远之,是因为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通常这些项目的投资周期长达10-20年,而私人资本未必有如此长期的投资眼光。万一政权出现更迭,是否会影响基建项目的投资,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而且一旦金融汇率出现波动,如果政府进行干预的话,投资者可能很难预测项目带来的现金流。
基建投资引入私人资本必须满足四个前提条件,包括产权是否得到有效保护,是否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政治环境是否稳定,以及是否有政府的适当支持。”大家都寄望PPP的模式能够解决中国基建项目的主要痛点,但实际上私人资本所占的比例不到10%,主要是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以各种办法从银行借钱。
因此,中国研究出了长期信用机构的模式,比如中国的国家开发银行,创造了开发性金融,将赚钱与不赚钱的项目一起打包整体推进。未来在基础建设、城市住房、城市化以及一带一路的建设中都会建立相应的长期信用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