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对“十三五”规划的说明中指出,“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这引起了新一轮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讨论。有研究者提出了学习英国的“双峰模式”。这是一个监管机构改革的酝酿期,在讨论和酝酿的过程中,金融监管的风向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金融监管要有前瞻性、金融监管体系要有适应性、金融监管要“长牙齿”,不能只说不做。该文还指出,要改革和优化监管,牢固树立风险思维和危机应对意识,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进一步强化行动的意愿,敢于质疑、能够说“不”,拒绝监管上的“父爱主义”,提高依法监管的执行力。
当时正是金融监管风格转变的关键时期。当时,宝万之争正在发酵,引起市场高度关注。次年底,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致辞时,痛批“野蛮收购”。希望资产管理人,不当奢淫无度的土豪、不做兴风作浪的妖精、不做坑民害民的害人精。这是一次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发言,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此后明显加大。
刚上任就掀起了整顿银行业乱象的风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对金融领域腐败要坚决查处、严惩不贷。时任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审查。此后,保监会主席一职空缺状态维持了将近一年。
金融治乱从市场监管和监管部门内部两个方向大力度展开,但要巩固成果需要在机构改革上有突破,同时在监管理论上有创新。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提出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这是一个全新的制度设计,意味着在一行三会之上,金融决策和监管有了更高层次的协调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