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对于车险行业来说,最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莫过于“商车二次费改”。随着全国大部分地区推行“单75”或“双75”费率浮动系数(即在计算商业车险保费时,自主渠道系数、自主核保系数最低可以达到75%),车险市场的费用竞争与“价格战”越发难打。
这种环境下,承保企业迫切需要提升差异化经营的能力,而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革新则成为大公司们率先突围的“杀手锏”之一。在每日经济新闻举办的保险科技闭门研讨会上,多位来自大型险企及互联网保险公司的技术部门高管就科技如何改变车险产品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车险定价模式中,保险公司更多考虑的是车辆本身的信息,如车型、车龄、配置以及过往的出险情况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从车定价”。
但实际上,一辆行驶在路上的汽车会不会出险,既与车辆本身的运行状况相关,更取决于驾驶车辆的人。因此,行业目前达成的广泛共识是:在车险的风险定价环节,除了应考虑“从车”信息以外,也需要重视“从人”信息。
而要想实现更加精准的“从人定价”,需要先进的科技手段加以辅助。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部分保险公司逐渐丰富和改进了2015年商车费改后建立的风险定价模型,“行为数据”的获得就是开展差异化定价的一个重要基础。尤其是对于互联网险企来说,由于与传统保险公司获取数据的维度和角度不同,它们更需要最大程度地利用用户在网络上留下的行为数据。众安科技研发总监陆晓峰就指出:“用户访问了哪些网站?对什么东西更感兴趣?经常在什么时间点访问?用户群落是什么特征?这些数据相互结合起来,都非常具有价值。”
在获得行为数据之后,保险公司通常要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以此为线索进行用户画像的绘制。在泰康在线CTO潘高峰看来,之所以如此看重行为数据,主要是因为:“相较于其它属性,用户是很难改变自己的行为特征的。”
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研究及投资前景报告》显示,受益于数据建模等技术的发展,车险市场也陆续出现了“车险分”等创新型的定价手段,能帮助承保企业有效识别车主潜在的风险水平。另一方面,对于驾驶行为更安全的车主,更为精确合理的定价方式也能降低该群体的保费支出。因此,张建辉认为,“在无人驾驶全面来临之前,基于车联网大数据的UBI,改变从车定价到从人的新型车险定价模式都具备发展潜力。”
相关研究报告:
中国保险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
保险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保险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