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来的蓝筹股上涨行情,让价值投资者获利颇丰。在研究创造价值的市场中,私募行业内部开始出现分化,投研实力强的大型私募基金优势显现,受过专门投研训练的“公募派”私募基金业绩表现抢眼。统计数据显示,景林、高毅、源乐晟等私募基金年内业绩均超过50%。
私募业绩分化严重
千讯咨询发布的《基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显示,从不同资产管理规模的私募基金看,大型私募基金的年内业绩表现最好,规模在10亿元以下的私募基金业绩相对较差。截至11月24日,14家百亿以上资产管理规模的私募基金年内平均业绩27.9%,28家资产管理规模50亿到100亿元的私募年内平均业绩为10.98%,80家资产管理规模为20亿到50亿的私募年内平均业绩为16.43%,10亿到20亿元规模的私募年内平均业绩为17.73%,10亿元以下规模的私募年内平均业绩则为9.55%。
尽管年内大盘震荡上涨,但七成个股下跌,市场分化严重,私募基金产品的业绩分化同样严重。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在近万只公开业绩的私募基金产品中,大约3500只产品年内亏损,其中亏损逾10%的产品超过千只。在业内取得正回报的基金产品中,年内业绩超过10%的基金也超过3400只,年内业绩超过20%的有2150只,更有400多只产品年内业绩超过50%。
在业内人士看来,私募投资策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仅A股市场就有3400家上市公司,市场容量足够大,为不同风格的私募基金提供了生存空间。从不同风格的私募基金产品表现看,年内量化基金表现不佳。
价值投资演绎“马太效应”
通过分析私募基金产品的年内表现可以发现,私募行业内部开始显现“马太效应”,资产管理规模越大,业绩表现相对更好,小型私募基金业绩表现相对落后,部分操作极端的私募基金产品亏损严重。
沪上某私募基金经理认为,私募行业内部分化的原因,同过去一年多来的市场风格转换密切相关。去年下半年以来,价值投资开始主导市场,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严加监管,上市公司炒作概念的腾挪空间被大幅压缩。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不少公司在停牌几个月后,往往以终止重组而复牌,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下跌,部分私募基金曾经屡试不爽的盈利模式不再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资管规模不足50亿元,但有良好投研实力的私募基金,年内业绩表现也很好。多家前绩优公募基金经理创办的私募基金,旗下产品表现普遍较好。例如前鹏华基金投资总监黄鑫管理的源和稳健成长1号基金,年内业绩高达54.11%;前嘉实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监刘天君创办的泰旸资产,旗下产品年内平均业绩也超过50%。
相关研究报告:
中国基金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基金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
中国基金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