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基建支出每年平均达6万亿美元,其中,一半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从2016年到2030年,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将超过26万亿美元,即每年约1.7万亿美元,比该行2009年的预测翻了一倍还多。目前,中国已牵头设立了多家机构为“一带一路”基建项目提供融资,其中,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及丝路基金的资本总额达到2400亿美元。
但考虑到“一带一路”横跨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交通、电信和能源等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巨大,因此,不能仅仅依靠这些机构来满足“一带一路”的全部资金需求。去年在“一带一路”沿线66个国家的核心基建项目及交易总额超过4930亿美元,涉及公用事业、交通、电信、社会、建设、能源和环境等七大行业。其中,中国占投资总金额的三分之一。
大型、复杂的基建项目的开发建设往往持续几十年,整个建设周期需要吸纳不同来源的资金,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基金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商业机构、国家政策性银行、丝路基金、亚投行以及其他多边金融机构可以在这些庞大的基建项目中发挥互补性作用,“现在私人投资者还不是很踊跃,因为基建项目的还款年期很长,而且又是跨境,很多是一些发展中国家,本身有法律风险、主权风险、政治风险,如果不是国家牵头,这些项目都很难成事。
这些基建项目涉及的金额大,融资的时间比较长,回报可能要二三十年,这最适合发债,因为债的期限是比较长的,而银行贷款通常是比较短期。所以基建项目本身是适合用债务工具去融资的,银行贷款只是一个过渡性的融资方法。香港作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可以借助“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香港有相当完善的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银行业,但是唯独没有债市,有的债市都是外币债,市场不是很大。“一带一路”的融资有很多可能需要在香港提供发债,香港的债券是以国际的标准、国际的惯例去运作,借此机会在香港建立一个债券发行和交易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