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通过量化宽松政策(QE)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资产负债表规模由2007年金融危机前的不到9000亿美元扩张到2014年的4.5万亿美元,同时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创设临时性短期流动性工具、购入大量机构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增持长期国债并减持短期国债等。
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根据美联储既定的金融缩表方案判断,本轮缩表将延续至2023年,总体缩表幅度约为1.85万亿,“瘦身”后的证券持有规模约为2.41万亿,表内资产规模约为2.62万亿,均等于当前规模的60%。这一缩减幅度的累计效应约等于三次加息。依据既定的缩表方案,以今年10月为起点有三种可能的缩表路径。在高负债、中负债和低负债的不同情境下,美联储的证券持有规模需分别降至3.5、2.9和2.4万亿美元。
美联储缩减资产端的证券持有规模,是为了将负债端的准备金调整至合意水平,从而修复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能。美联储相关研究表明,资产负债表正常化后,准备金规模的合意范围为0.1万亿~1万亿美元。若将现有准备金规模调整至合意范围的中枢,则表内证券资产规模至少需要缩减1.81万亿至2.44万亿左右。因此,在三条路径中,低负债路径更符合当前实际。
进一步,若将上述基准路径拆解为月频步骤,可以勾勒出更为清晰的缩表进程。据工银国际测算,从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表内证券资产较快下降,累计缩减幅度迅速达到6760亿美元,目标。如果美联储表内资产缩减6750亿美元,相当于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25个基点。有鉴于此,预计至2018年10月,即缩表一年后,累计影响将约等于半次加息。至2019年7月和2021年6月,累计影响先后上升至1次和2次加息。整个缩表进程完成后,累计影响近似于3次加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