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的回归,从社会融资数据也可以得到印证。在M2增速进一步回落的同时,社会融资新增规模依旧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据央行初步统计,2017年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2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7415亿元。存量规模168.01万亿元,同比增长13.2%,为今年来首次高于13%,6月增速为12.8%。
从结构来看,7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9152亿元,同比多增4602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213亿元,同比少减188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63亿元,同比少增1612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232亿元,同比多增102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039亿元,同比少减3079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为2840亿元,同比多632亿元;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536亿元,同比少599亿元。
委托、信托、未贴现承兑三项表外融资合计减少644亿元,为年内首次出现负增长。而随着市场利率走势企稳,债券发行与贷款利差收窄,企业发债意愿回升,7月企业债券净融资2840亿元,扭转连续两个月负增长态势。M2增速下降、社融增速依旧的局面,被业内视为“紧信用+宽社融”的搭配,在6月数据发布时,这种组合一方面可以确保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另一方面又可以防范金融体系风险。
相比广义货币,社会融资数据能够更完整地展现资金层面供求的变化,跟实体经济的联系更密切。广义货币增速放缓,而社会融资增速加快,正是受到监管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去杠杆措施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