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飞地经济”,就是指两个互相独立、金融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近年来,有关省市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创新跨区域合作模式,比如,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优势互补、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飞地经济”合作等,的确对参与“飞地经济”的两地带来了正面作用,促进了地方经济协调共进。
然而,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以及新时期决策层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飞地经济”模式虽一直备受认可但始终缺少国家层面的统一政策安排。因此,被赋予了新时期指导“飞地经济”服务区域协同的重要使命。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创新 “飞地经济”合作机制,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完善发展成果分享机制,加快统一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自由有序流动,据千讯咨询发布的的《中国金融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为推进金融区域协同发展作出新贡献。
“比如,A地与B地以‘飞地经济’模式进行合作,A地有资金但区位条件差,B地区位条件好但没资金,两地通过合作可以集中资金、资源等优势促进两地经济发展,最终形成双赢局面。”贾若祥认为,这种模式应该是“飞地经济”对于区域协同发展而言的理想状态,即产业落实到“飞地”所在地,当地的财政税收同样会有所收益,同时也可以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拉动当地资源向优势产业转移。而对不适合发展经济的地区,其生态环境也可以得到保护,从而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