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一轮经济危机至今近十年来看,货币(货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政策在各国提振经济使用中最为频繁。从美国的三轮QE,到欧洲央行和日本安倍经济学的负利率,再到中国近年来不断降息和信贷数据高速增长。不过,2015年后全球央行的货币宽松马力均有所减弱,这并非因为各国经济已完全复苏,而是长期过度承压的货币政策已近乎“黔驴技穷”。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流动性陷阱”似乎成了“通病”——无论如何释放流动性,都无法进一步刺激企业的投资意愿、提升通胀。中国亦不例外,因为央行多次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另一方面,中国的财政政策还有较大空间。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此前公布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GDP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要翻一番。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均为6.7%,可以说,能否达到“十三五”规划所设目标,财政政策被寄予厚望。利用财政政策助力稳增长,重点自然在调整预算和税收制度改革。
首先,可适度扩大财政赤字,加强对国民经济关键部门以及民生短板的投入。如此前较长时间存在“欠账”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居民出于对未来预期的考虑,往往不敢消费,导致收入中“预防性储蓄”占比过高。因此,应加大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投入,释放居民消费、投资等内生经济增长动力。
同时,发挥PPP模式撬动宽财政的支点作用,利用PPP拉动基建投资,刺激民间投资。从行业看,目前PPP项目主要分布在能源、交通、水利、环保、农业、医疗、养老以及政府基础设施等领域,对于稳增长作用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