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各省纷纷公布上半年GDP数据,其中金融(金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业增加值尤其引起各方关注。结合2015年的数据来看,地方金融发展的差距更加明显,以金融增加值占地方GDP的比重为例,既有北京、上海、天津始终位居前列,也有一些中西部地方的增速有所上升,但规模仍然有限。
综合来看,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地方金融竞争愈演愈烈,各地方都希望把金融作为支柱产业之一,既能为地方做出直接的GDP贡献,又能够相对自主可控,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更好地“输血”。曾经有一段时间,全国众多城市都提出了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理念,不管自身是否具备基础性条件。虽然近期这种自下而上的金融冲动有所缓解,但在新形势下,仍需重新梳理地方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
地方金融发展如果偏离了实体需求,则会带来更大的损害。例如,据分析2015年我国支付清算业务规模与GDP总量之间的差距在进一步拉大,创造1元GDP所需的支付系统业务规模从53.25元上升为64.77元,其增长率达到了21.65%,是2007年以来的最高值,这或许反映了金融与实体的疏离。在实践中,有些地方产业结构存在严重失衡,基础产业薄弱,却对地方金融业寄予过高期望,这些都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