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央行连续5次降准,6次降息;但自2016年3月初以来,央行已近4个月未降息或降准,转而采用MLF、SLF、公开市场操作等中短期货币(货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政策工具对流动性进行更加精准的调控。可以说,货币政策宽松周期已经阶段性过去,而进入相对平衡的观察期。“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灵活适度,适时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取向的官方表述。
今年以来,国内市场利率水平低位稳定,并较2014年底显著下降;其中,当前Shibor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2%左右,3月期利率维持在2.9%左右,10年国债利率维持在2.8%-3%区间。从央行的态度上看,央行显然已经认可当前是有利于结构性改革的“适宜的货币环境”;那么未来国内利率,尤其是短端利率,大概率维持在这一水平,流动性保持相对宽松。
汇率贬值压力和资产价格泡沫制约货币宽松空间。尽管较低的利率有助于经济“去杠杆”,但国内利率水平下行的限制因素也非常明显。货币宽松将加剧资金流出和人民币贬值压力。长期以来,中美利差是人民币汇率的重要决定因素,但2015年以来中美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分化导致中美利差显著收缩,人民币存在较大贬值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