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前,中国金融(金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占经济的比重平均在5%,目前已经升至9%,即金融升和实体降并存,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金融空转很严重,而且如果观察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的变化,银行业的资产结构过度异化也证实了此点。2005年至今的11余年间,央行的资产规模扩大4倍。造成其扩张的主要因素,是外汇资产的增加。众所周知,2005年7月汇改后,在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推动下,人们都选择持有人民币,同时将外汇卖掉。央行作为人民币唯一的提供方,只能被动接受外汇,并相应增加人民币的供给,如是造成外汇资产的增加。
而当人民币升值预期发生逆转,出于同样的逻辑,央行的货币供给也会自动回落,同时外汇资产缩水。因此,我们看到央行的资产规模在2015年2月达到34.5万亿的峰值之后,持续回落,截止2016年4月底已降至32.9万亿。但整体而言央行规模与同期中国GDP规模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在理论上,央行资产扩张或是收缩,也指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的方向,即若央行的总闸收紧(资产负债表缩表),银行业在大方向上也应要缩表,而不应该与央行出现长时间背离。但近年来,这种背离在中国却成了常态。
2012年起,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明显超过央行。到了2015年,央行开始缩表,而银行业不仅没有跟进,其资产规模反而加速扩张,但在银行业扩张资产的同时,它们给予非金融部门的融资占其总资产的比重却没有上升,反而由60%降至52%左右。大幅增加的是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所占的比重——由10%升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