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务院派出9个督查组赶赴18省区开展为期10天的实地督查,以摸清情况,并委托全国工商联、发展研究中心和行政学院对落实情况作第三方评估,发改委、新华社也作了大范围专题调研。相关督查、评估、调研结果和政策建议迅速上了此次常务会。李克强总理在会上要求以不断深化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并决定,再取消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能放给市场的坚决放给市场。加快清理完善涉及民间投资的法规政策,抓紧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去除各类显性或隐性门槛。
民间投资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目前看,上述举措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从长期看,则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回顾过去的经验,单靠浅表层次的政策,不足以消除民间投资低迷的病根。例如,早在10年前,国务院就曾公布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36条”,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个专门规划非公经济的政策性文件。“36条”中也曾明确指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当时高度评价其“正在系统形成建国以来最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体系”。
而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国务院在2010年又部署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除了强调继续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外,中央政府也要求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国企的改制重组。但这么多年以来,民间投资的有形或无形障碍却并未完全消除,从今年民间投资增速降幅来看,这些障碍恐怕依然严重。此次国务院督查组所发现的宏观经济形势不佳、各方面成本高企、融资难、民企准入限制等原因,其实早就是老生常谈,只是至今没有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