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情和先行国家差距甚远,“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增速将出现约30%的下降”的经验结论自然也不完全适合中国。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表现很可能不是U型或L型,而是阶梯型。不能对增速反弹抱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首先,我们面临着汇率高估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大国,人民币明显贬值很可能引发竞争性贬值操作,加剧国际金融(金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场动荡,并最终反作用于中国。如何把人民币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是当前货币当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其次,我们面临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等问题的制约。上述问题的解决涉及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员工安置问题、银行债务处置问题、地区经济社会稳定问题等,绝不是中央政府出台一个文件、地方政府“照单抓药”就能轻易解决的。在上述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解决之前,经济运行压力很难得到彻底缓解。
当前经济运行态势的好转是由短期因素推动形成的。在中长期因素没有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这种“趋稳向好”只能是暂时性的。前面也提到,当前经济运行态势好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补库存。从经济波动的角度分析,由库存调整导致的经济波动属于短周期波动,通常持续时间很短,更何况还有许多需求(如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铁矿石和石油)最终流失到了国外。当然,说经济下行是大趋势,绝不意味着经济增速的下行过程是线性的、匀速的。就像地壳运动一样,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也应该有剧烈变动期和相对平静期之分。
可能形成对内通货膨胀、对外货币贬值局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面临着背离的物价变动趋势。一方面,消费物价水平持续上涨(CPI为正),处于涨价状态;另一方面,企业出厂价格持续下跌 (PPI为负),特别是生产资料的生产处于通货紧缩状态。但大宗商品价格企稳,有可能结束PPI和CPI相背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