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洲议会的一项决议引起了各家媒体的竞相报道。这项决议案以中国不符合欧盟所设定的五个市场经济认定标准为由,不仅强烈拒绝“单边向中国在市场经济地位上让步”,并且呼吁欧盟采取反倾销措施。引起热议的并不仅仅是议案的最终结论,还有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如果真如决议所说是中国没达到欧盟的标准,可能讨论热度并不会像现在,究其深层原因,有观点表示中国的钢铁(钢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问题是关键。
长期以来,有赖于“替代国”做法,欧美等经济体在对华产品反倾销过程中获得极大可操作空间,使中国企业在多个反倾销案件中陷于被动,被征高额反倾销税。如果废止这一做法,尽管欧盟仍然可以通过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国营贸易限制等措施实施贸易保护,但这些手段的举证负担要远大于“替代国”做法中的反倾销手段。
不乏欧洲钢铁行业游说的身影,其认为中国钢铁企业是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危机的主要影响者,并通过公开信等方式制造舆论,以此反对欧盟2016年后自动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而且这一舆论显然正在显效,在上述决议作出之前,不断有欧洲议会议员站出来发声,而欧盟钢铁困境作为“力证”被高频次提及。事实上,全球性需求疲软才是钢铁产能过剩及行业困境的最根本因素。相较于“全球”这个过于宽泛的概念,“中国钢铁”因其更加具体、更易标签化而成为欧美等经济体频频施压的首选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