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复苏仍然缓慢,遭遇主权信用评级下调,或信用展望调为负面的国家在不断增多。3月份,两家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标普,相继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调整到负面,评级机构认为中国现行经济风险有上升的趋势。主权评级主要由四个评级因素决定,分别是经济实力、体制实力、财政实力和对突发事件风险的敏感性,中国这四项指标对应的评价分别为极高(-)、中等(+)、极高(-)和中等(-)。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低估了中国推进改革、应对风险的能力。评级公司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实体经济债务、国有企业改革、金融(金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市场风险等方面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和结构性改革取得的进展,评级公司还需要深入了解和全面评估。
从市场影响看,穆迪下调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以后,境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人民币汇率走势并未受到展望下调的影响,境外主权债券收益率、离岸人民币汇率也未因此出现波动。标普下调中国信用评级展望后,当天下午富时A50指数期货突然跳水,但随后又震荡走高。将评级展望调整为负面,更多是一种风险提示,未必产生什么影响。当信用评级下调时,可能会对相关企业海外融资造成一定影响,如融资成本上升。后续评级的调整,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标普指出,如果中国试图以远高于名义GDP增长率的信贷增速维持经济增长率在6.5%或以上的可能性上升,从而使得投资比率高于40%,就可能发生评级下调。
如果中央政府采取措施放缓信贷增长速度,使之与名义GDP增长率接近,同时有迹象显示经济再平衡步伐快于当前预期,评级可能维持在当前水平。如果政府继续实施改革,使得对市场化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依赖大幅提升,信用指标维持在当前评级水平的可能性也会上升。对主权信用的判断不应拘泥于对个别环节的孤立判断,而更应关注其政治、经济治理系统整体的稳健性,并根据中国的国情特征具体分析。比如,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程度差异较大,中国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还有许多短板,加上新兴产业的崛起以及原有产业的转型升级,有效投资依然有很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