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和基金之间的秘密 公募基金生产危机

2010-05-31 10:49阅读:75

作者 : 千讯   来源 / 转载

字号

  1924年美国第一只共同基金诞生,近90年的变迁,基金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改变和完善。虽有过短暂的渠道垄断年代,但很快被打破。至今,第三方销售占比70%。

  但在中国,从2001年一开始销售开放式基金的时候,就引入了以银行渠道为主的销售服务模式,而忽略了全世界高效的交易所结算服务体系。

  中国银河证券研究所研究中心总监王群航说,“就好比是把精美的哈根达斯冰淇淋放在了粗制的、原始的陶器里。”

  银行成为了王。券商只是陪衬,第三方销售成为笑谈。

  八年的推进,六年的牌照,天相投顾努力过,不过最后还是一声叹息。除了民生银行之外,没有其他银行愿意从自己的碗里分出一杯羹来和天相合作。高企不下的成本令天相基金销售的业务一直处于微利甚至亏本状态。

  2010年5月,第三方支付破冰。这给业内带来了一丝希望。但第三方销售机构自己都觉得这是一个飘渺的希望。另一方面,“渠道为王”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银行渠道仍然气焰高涨。

  一位基金人士称,“如果一个基金发20亿,一个银行渠道包销3亿,一些基金公司甚至可以返还这3个亿1年甚至2年的管理费。这是什么概念?”

  为了打击这种无序的对银行渠道的刺激,2009年底监管部门下发《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强令基金公司对销售过程中给渠道的“一次性激励”进行清理。但上述说的状况是这条文下发以后发生的事。

  更明显的,银行渠道直接将瓜分基金三成管理费提高至七成,进一步侵蚀基金公司的利润,直接逼近基金公司的生存底限。发行成本的进一步抬高,让不少中小型基金公司的新基金发行处于入不敷出、赔本赚吆喝的境地。

  看上去损害的是基金公司的利益,其实最后还是转接到基金持有人身上。新基金无法赚钱,基金公司原本可以用获取的收益去服务投资者的打了折扣。无法拿出更高的薪金留住优秀的基金经理,也会最终损害基金持有人利益。

  这一风气逐渐蔓延到了方兴未艾的私募行业。从银行渠道发行的阳光私募信托产品都开始效法公募基金,激励措施愈演愈烈。有私募抱怨说是上海的某一家坏了规矩,其实今天这家不坏规矩,明天就是那家去坏规矩。

  2010年,伴随基金产品审批渠道的放开,新基金发行乱箭齐发,国联安、中欧等很多基金公司开始尝试去拓展新的渠道,这是一个行业新气象。

  有专家提出基金公司要团结起来,将基金销售逐渐转为交易所结算服务体系。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成立了个项目研究小组,在研究怎样结束IPO崇拜,如何摆脱对银行的依赖。还有一家基金公司在斥巨资打造电子商务平台。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