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保险市场日趋回归理性,其通过谋求效益导向型发展协调运转“两个轮子”、达成“结构调整”共识改善考核机制等方法推动了行业整体的转型,而从一季度统计数据不难看出,结构调整已然从监管机构案头政策指导,真正演化为了行业的共识。
据金融时报4月23日报道,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4月21日在一季度保险监管工作情况通报会上透露,一季度全国共实现保费收入3,276.7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718.6亿元,同比增长12%,产险承保业务同比减亏45.2亿元,产险公司预计利润总体扭亏为盈。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2558.1亿元,同比增长9.4%。
从08年同期的51.6%到09年一季度的10%,保险业的整体保费规模增速在短短一年内下降了40多个百分点,财产险和人身险的保费收入增速也分别较08年同期下降了约13%和53%。然而增速的大幅放缓不仅没有让保险业内人士忧心忡忡,相反地,日趋回归理性的市场终于给了他们一个喘口气的机会。当被问及他们如何回望那段每日为保费规模所躁动且不安的“青葱”岁月时,很多人都不禁感慨:低着头冲了那么久,该是重新抬起头来调整一下方向的时候了。
保险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着实令很多行业颇为艳羡,然而“以规模论英雄”的考核体系却也为这个处于青春冲动期的行业埋下了诸多风险隐患。从投连风波到银保独大、从销售误导到理赔难,保险业发展不平衡且非理性经营等一系列痼疾背后往往都闪躲着规模冲动的魅影。
仅以饱受诟病的投连险为例,依靠这一内涵价值并不高的投资型险种,部分公司只用了短短数月就在保费规模的排行榜单上一再擢升。投连险带来的规模冲动,曾经无比痛快淋漓地颠覆了过去的公司发展和保费积累模式,而市场永恒的商业模式也透过投连险再次给企业和消费者阐述了一个基本原理,那就是收益总与风险呈正相关,冲动势必将与大起大落如影随形。
从08年8月开始,一场发端于“70号文”即《关于印发〈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方案〉的通知》的监管风暴率先在产险行业掀起后,剑指保险业非理性经营和管理粗放的一系列监管文件相继下发:《关于实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有关事项的通知》、《关于加强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性保险业务管理的通知》、《关于公布保险理赔(给付)程序 进一步做好理赔服务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保险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的通知》、《关于规范保险机构股票投资业务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廉洁保险销售管理的通知》等近20个规范性文件密集推出,显示出监管机构对于推动行业整体转型的迫切。
吴定富在一季度保险监管工作会议和保险监管工作情况通报会上强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保险业的影响,保险公司要努力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适应,关键是要提高自身素质,按照建立和完善现代保险企业制度的要求,坚持规范经营和科学管理,不断增强保险企业的综合实力、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最终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经济效益。全行业要强化效益观念,尤其要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保险公司承保环节无利润、效益主要靠投资的片面认识。从国际上的情况看,一些国家的保险业已经通过严格承保条件、加强理赔管理等途径,改善承保业务绩效,实现承保业务盈利,提高总体盈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