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央行宣布建立香港与内地多种货币支付系统互通安排。此前,央行已与香港金管局建立了两地支付互通安排谅解备忘录。
根据谅解备忘录的规定,该互通支付安排将于3月16日在两地正式运行。
本次互通安排,央行首批开通了四个常用支付币种,即港元、美元、英镑和欧元。而根据市场需求,央行将决定是否在未来开通其它的币种的跨境支付业务。
商业银行人士介绍,在该互通安排没有建立之前,商业银行的外币支付清算大致通过两条途径。一种是,国内银行与银行之间发生的境内外币清算业务,可以通过央行的外币支付清算系统进行,其前提条件是各个银行必须在央行开立相关清算账户;第二种是,涉及到境内与境外之间的外币清算业务,由各商业银行通过其境外有合作关系的代理行完成,境内商业银行需要在境外代理行开立外币账户。
在后一种情况中,如果境内商业银行的某客户向其发出了向境外支付的要求后,境内的商业银行会给境外的代理行发出指令,然后即时由境外代理行完成账目向指定境外账户的划转。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称,在以前的合作中,一般中资行合作的境外代理行多为外资银行,而鲜有跟中资行的境外代理合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法规禁行,而是中资行在这方面缺少优势,主要是没有支付清算的网络优势、价格优势和规模优势。
而本次的互通安排,央行分别在境内和香港指定了支付清算的代理行。
目前,港元、美元、欧元和英镑的内地代理结算银行分别为中国 建设银行(行情 股吧)、 中国银行(行情 股吧)、中国 工商银行(行情 股吧)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其香港指定代理行分别为中国建设银行香港分行、中国银行(香港)、中国工商银行(亚洲)和花旗银行(香港)。
引人注目的是,在香港的代理行方面,央行重磅推出了三家中资银行。
某国有银行研究部人士认为,这主要是从安全性做出的考虑。在次贷危机之后,境外银行随时面临流动性甚至破产的危险,这样中资行大量借用外资行的支付清算网络且开立账户后,其账户资金的安全性大打折扣。为了提高资金的安全性,央行推出中资行是一个恰当的时机。
根据互通安排的规定,港元、美元和欧元支付互通安排是指,中国境内外币支付系统通过内地代理结算银行及其香港指定代理行与香港的港元、美元及欧元即时支付系统进行连接,两地参与银行可分别通过两地的支付系统发起和接收相关币种跨境支付业务。英镑支付互通安排是指,中国境内外币支付系统通过内地代理结算银行与其香港指定代理行的网络进行连接,内地参与银行和香港银行可分别通过中国境内外币支付系统和香港指定代理行的网络,发起和接收相关币种跨境支付业务。
对此,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这两类安排的不同就在于,美元、港元和欧元可以通过国内的支付清算系统直接与香港的支付清算系统对接,而英镑则不同,国内的支付清算系统不能直接和香港的支付清算系统对接,而只能与香港代理行指定的网络对接。
另外,建立了这样一种互通安排之后的不同是,以前的一笔香港支付清算是,境内商业银行直接发出指令给香港的代理行,代理行再通过香港的支付清算系统划转到指定账户;而现在是,必须先经由境内的外币支付清算系统链接到境内的代理行,再经由境内的代理行连接到境外代理行网络,再由境外代理行链接上香港的支付清算系统。
为完成这样一种链接的顺畅,央行和境内代理行,以及香港代理行和其支付清算中心之间必须互相间开立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