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访欧期间关于外汇储备的表态使得这一问题在国内的讨论再度升温,各种各样的建议层出不穷,比如降低美元资产份额、增加黄金储备比例、将外储更多投向国内等等。这些建议都能找到各自的理论依据,但笔者认为讨论这一问题还是需要回到外汇储备最基本的概念上来,即外汇储备的来源、走向、作用及现有管理格局的成因。
中国之所以存在大量的外汇储备,是因为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经常项目顺差,而顺差的存在则是因为国内需求严重不足,也就是说,出现外汇储备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出现了失衡。因此,解决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办法在于纠正经济失衡,外汇储备能否继续增长也取决于经济是否继续失衡。
国际经济危机的发生使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外需的严重下滑为中国调整国际收支失衡创造了客观上的有利条件。西方发达经济体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丧失了大量的对外需求能力,中国的生产能力无法通过外需进行消化,原有的顺差创造机制显然已经打破,对应的外汇储备增长动力自然减弱。当然,由于在出口减少的同时进口同样减少,贸易顺差的增长速度没有迅速降低,外需疲软对外汇储备降低的直接作用尚未显现,但中国产生大量贸易顺差的机制已经发生改变,外需疲弱的影响迟早会体现出来。
中国应对国际经济危机影响的根本办法是扩大内需,这一策略也为减少贸易顺差创造了条件。除了已经出台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国今年将会发行大量的国债,意味着大量的内需将会通过赤字的形式被创造出来,内需增长必将带来进口的相应增加,从而对贸易顺差产生一定的削减作用。从内需和外需两个方面分析可知,外汇储备继续快速增长的动力已经减弱,关于外汇储备使用问题的讨论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而不是用以前的方法分析。
除此之外,还需要关注存量外汇储备的变化趋势,即通常所说的资金外流问题。尽管缺少足够的数据支撑,但资金开始流出中国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有机构测算,2008年第四季度,资金外流每月达到450—700亿美元,以此速度计算,一年可能流走的资金将达到5000—10000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不到2万亿美元,一旦人民币贬值预期形成,资金的流出速度将会超出想像,这方面的前车之鉴不计其数。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面临的不确定性非常之多,外汇储备作为应对突发情况的重要战略储备,必须保证相当的数量。讨论数量多少应该考虑到中国的经济规模和货币制度,而不能仅仅看到绝对数量。
讨论外汇储备问题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有关现有管理格局的调整,有论者强烈建议改变外汇储备的投向,尽量降低美元资产的比重,将外汇储备更多投向国内或者增加其他战略资源的购买数量。这实际上是关于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问题,而讨论这个问题同样需要考虑历史和现实的条件。
外汇储备管理需遵循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原则,目前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格局正是在这三项原则指导下形成的。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外汇储备首先需要保证高度的流动性,这限制了投资对象的选择范围。目前来看,美元资产在全世界的金融资产中占据着绝对的份额,虽然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重创,但从经济效率和未来预期角度看,美国的表现仍然要好于欧洲和日本。不得不承认,美元霸权在较长的时间内还是无法撼动的,在此情况下将外汇储备大量投资美国国债是无奈的也是最好的选择。在强调公平合理的同时,我们还是必须面对现实。
动用外汇储备购买战略资源必须小心谨慎,因为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幅度要明显大于其他美元资产,从安全性和收益性的角度出发,大宗商品的保值作用并不一定会更好。可以回想过去几年的情况,伴随着期间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不断有人建议中国用外汇储备购买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倘若成行,可以想像由于大宗商品泡沫破裂带来的损失将会多么巨大!
至于外汇储备更多用于国内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带有明显的概念炒作成分。外汇储备无论如何使用,其出发点都是国家利益最大化,为了保证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外汇储备通常都是在成熟的国际金融市场进行运作,只有在危机出现的时候,储备才会真正用于“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