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计委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安徽综合医改有关情况。安徽统筹推进医保、医药(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报告)、医疗联动改革,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实现了“患者负担不增加、医院收入不减少、医保基金可承受”的目标。安徽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医改办主任于德志介绍,安徽制定医疗服务正、负面清单。2014年安徽在全国率先提出53种疾病不输液“负面清单”,开展门急诊静脉输液处方点评制度。目前,省、市、县三级医院门诊急诊输液率明显下降,全省基层、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普通大输液金额占比持续下降,今年1—7月已经分别降为6.9%、1.6%。2015年7月,推出15种剖宫产手术正面清单,建立剖宫产手术报告和评审制度,严格控制非医学指征剖宫产手术,全省助产机构剖宫产率从实施前的45.08%下降至40.46%,一胎剖宫产率下降更为明显。
安徽全面推进县级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即制定医院内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诊疗模式,使病人从入院到出院依照该模式接受检查、手术、治疗、护理等医疗服务,让疾病诊疗有“标准流程图”。在6个县试点基础上,成立安徽省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指导中心,遴选出100个病种,在全省所有县级医院推开,并将21种辅助用药不纳入临床路径表单。2016年省内67家三级医院、227家二级以上医院(含75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面推开,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第一季度,75家县级医院完成临床路径112041例次,占出院病人20.29%,与2015年同比增加435%,出院患者人均辅助用药费用下降18.57%,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4.28%,初步实现了降低药占比、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控制辅助用药比例、合理检查、合理治疗的目标。医患纠纷也明显减少。开展门诊处方规范管理试点。在合肥等试点地区村卫生室,制定适合基层用药实际的标准处方集、电子化标准处方开具流程,试点病种129个,占基层门诊常见病种95%,输液率下降至16.7%,抗生素二联使用率下降至6.5%,激素使用率下降至2.1%,村医滥用“三素一汤”(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输液)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安徽建立核心数据信息公开制度。2013年、2014年,安徽相继向社会公示全省47所三级医院和省直医院的8项医院关键运行指标,包括门诊输液率、出院患者次均费用等,社会反响强烈。2015年,又在全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推出向社会公开包括医疗费用、医疗质量、运行效率等六大类24项医疗服务信息制度。一方面引导患者到质量优、费用低、管理好的医院就诊;另一方面倒逼医院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力争补齐医疗服务信息不对称的短板。安徽按照省级定政策、市级抓督促、县级管执行,实现全省范围内新农合筹资政策、补偿方案、报销目录、信息系统、基金管理、定点医疗机构“六统一”管理。在支付方式改革上,改“项目付费”为“病种付费”,大力推进病种付费,合理确定病种范围和费用定额,病种总数达800种。加强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激励医疗机构变“要我控费”为“我要控费”。在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上,将同级同类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次均三费”(药品费、检查费、材料费)水平、结构和涨幅变化等数据每季度定期进行对比分析、排名通报,并发挥卫生部门统筹管理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的优势,有效加强了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放大了政策叠加效应。多年来,安徽新农合实现收支平衡。
根据全国爱卫会日前发布的《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健康城市是卫生城市的升级版,通过完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改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健康村镇是在卫生村镇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完善村镇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卫生面貌,健全健康服务体系,提升群众文明卫生素质,实现村镇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到2017年,建立健全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管理机制,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可行的指标和评价体系,推动各省(区、市)开展建设试点,基本形成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到2020年,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示范市和示范村镇,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国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广泛深入开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