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产业,是贫困地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贵州通过发展中药材产业(中药材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成功之路。贵州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发展中药材产业得天独厚、前景广阔。省委、省政府把中药材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五张名片”之一,把大健康产业列为“五大新兴产业”来重点培育。
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贵州坚持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优势产业,以道地种植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健全完善农户与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100多万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在发展中实现增收。施秉县牛大场中药材扶贫示范园区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带动园区及周边农户2312户7907人参与太子参、何首乌等中药材种植,药农人均年收入达1万元以上,其中323户贫困户1105人实现脱贫。在发展中药材产业过程中,贵州省强化规划引领和资金扶持,坚持因地种药、林下套种,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推动中药材产业向基地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园区化带动、品牌化培育转变;坚决杜绝毁林开荒种药,做到在产业发展中促进生态建设,在生态保护中增强产业价值。同时,从2012年起,贵州每年安排2亿元以上财政扶贫资金,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择优选择主栽品种进行重点扶持,培育了一批中药材大品种,打造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规范化种植基地。
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贵州省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527万亩,产业覆盖163万人,带动贫困人口65万人,药农人均增收4600元,已成为贵州省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扶贫产业、治理生态和绿化环境的生态产业、建设同步小康的战略产业。日前,在黔西南州召开的2016年全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推进会上,全国扶贫培训宣传中心主任陈武明认为,产业扶贫的根本目的是要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脱贫。精准是产业扶贫的要害,是产业扶贫的灵魂。贵州资源丰富,中药材产业前景好,增收脱贫效果明显,要大力发展,实现种植基地化、购销规范化、生产规模化、产业现代化,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材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介绍,加快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是贵州今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亟须破解的难题,要在2020年实现中药材面积达到700万亩(含保护抚育和林下种植面积),产量达到280万吨,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实现中药材资源大省向中药材产业强省转变,贵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