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为什么容易犯困?春天是个万物生机勃发的季节,可是有些人在这样阳光明媚的日子总觉得懒懒的不想动,好像总也睡不醒,很多人认为这是“春困”,只是春季特有的一种身体上的正常反应,其实不尽然。脾虚的人通常在春天更易陷入困倦、疲劳,如果忽略了这一根源,到了夏天会更不好过。一年之计在于春,补脾最好从春天做起。
按照中医学的理论,脾是人体五脏(心、肝、脾、肺、肾)中一个重要的脏器。脾的功能主要是主运化,也就是负责消化吸收,脾的功能相当于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如果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出现了障碍,中医称之为脾虚。脾虚的人,夏天是最不好过的,而且这个不好过是从春天就开始的。首先,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春困,因为春天是生发的季节,身体的各项机能开始萌动,包括血管也随气温的升高而扩张,身体需要的能量也增多了,而所谓脾虚就是身体的功能不足,不仅提供能量不足,心脏泵血的能力也不足,因此,春天时他们的血管就不会像其他人那么充盈,发生在脑血管上就出现了脑供血不足,困就是脑供血不足的症状。这种情况不改变,到了夏天就会加重。因为夏天是一年中消耗最大的时间,需要比春天还要足的气力。又因为出汗,血容量本身就降低,血管再随气温增高而扩张,头晕、浑身无力等问题自然就来了,更加严重的时候,很多人会在夏天特别是闷热的时候发生“热中风”,也就是脑血管因为不能被血液充满而缺血了。和冬天的中风不同,包括一些冠心病也会在夏天加重,夏天加重的心脏病如果看中医,一般都是脾虚型的,因为心脏的冠状动脉也没有被充盈。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脾虚呢?最典型的是大便不成形,同时还会伴随有消化功能弱,吃点硬的、凉的就不消化,好像停在胃里。再有就是面色发黄,因为脾所主的颜色是黄色,缺少光泽,头发也显得枯槁,因为脾虚之后,气血生化变弱,皮肤和头发就像壁虎的尾巴,是可以最先甩掉的次要器官,也是血虚、脾虚最先出现的报警信号。紧接着,人会经常感到疲劳,肌肉松弛无力,站久了肚子会感觉坠,因为束缚内脏的肌肉也可能无力。很多人生病之后转成慢性的了,比如泌尿系统感染、咽炎、肠炎都和脾虚体质有关,因为脾是人体的防线、免疫系统,免疫能力下降时战斗就不可能速战速决,不容易去根儿,容易由急性转慢性。
补脾,开春就开始补最好。脾是负责消化的,所以健脾的最好方式是给脾“减压”。造成伤脾,也就是伤害消化功能的生活习惯非常多,如果把这些习惯纠正过来,就胜过长期吃药健脾。而不改变习惯,仅仅依赖药物,就造成长期吃药却疗效不好的结果。健脾是个慢工夫,主要还是靠自己。有中医专家总结了8个健脾的日常方法。避免焦虑情绪。中医学认为“思伤脾”,长期思虑过度,焦虑、抑郁情绪会降低消化吸收功能;避免过度劳累。中医学认为“劳倦伤脾”,过度的劳累会伤脾,有些患者盲目进行超出身体耐受量的剧烈运动也会伤脾;忌久坐、久卧。《内经》提到“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坐、久卧的人,运动量过少,影响消化道的排空,也会伤脾;忌寒凉食物。脾喜温而恶寒,如果长期饮食生冷,则会造成脾阳虚,容易出现腹胀、便溏的反应;保持居住环境通风、干燥。湿伤脾,居住环境潮湿,也会对“脾”造成较大的负担,容易伤脾;忌过食或快食。过多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超出自己的消化能力,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造成伤害,也就是中医所说的伤脾;还有进食过快,不经过充分咀嚼,狼吞虎咽,也会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造成伤脾;忌过度服药伤脾。长期过度服用大量药物或保健品,特别是寒凉刺激的药物或各种补品,更容易伤脾。必须明确“是药三分毒”,除非必须,不要过度依赖药物和保健品;忌吃饭不专心。古人讲究“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就要专心吃饭,不要心不在焉。现代人大多把吃饭不是当做应酬的手段,就是和家人唯一的交流时间,很多人有吃饭看电视或看手机的习惯,结果“食不知味”,影响了消化腺的分泌,造成“伤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