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恨化学”这是某护肤品的广告词,相信你一定不会陌生。近日,北京大学化学院教授周公度写声明状告央视8套一事,引起网友热议。他认为,央视8套播放的化妆品广告中,“我们恨化学”这句广告语是“反科学”,“破坏了化学教育”,要求央视停止播放。此后,中国化学会也向央视发函,指出该广告涉嫌构成虚假广告,要求央视公开道歉并消除负面影响。周教授和中国化学会的做法,给媒体、企业和公众上了生动一课。但是他们为什么要状告“恨化学”广告呢?
社会上,对化学的偏见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今年在沪举行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夏普莱斯的讲座上,有人提问:“如今,报考化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请问学化学还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包含着对化学的莫大偏见。化学可不是一门过时的学科,假如没有化学知识和以此为基础的化学工业,这个世界上,橡胶没有了,塑料没有了,化纤制品没有了……一言蔽之,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将遭到破坏,整个现代社会也将不复存在。
然而,就是这门人类须臾不可离的学科,竟然成为了广告策划者“恨”的对象,并且居然也能引起一些共鸣。诚然,如今化学的名声不太好,公众担忧一些化工项目污染环境,对苏丹红等混入食品的化学品闻之色变。但我们应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绝不能感情用事,将化学“污名化”。企业也绝不能以“恨化学”这种反科学表述为噱头,标榜自己的产品绿色健康。
对媒体而言,“周公度状告央视”事件具有警示意义。广告刊播前,媒体从业人员总要进行审查,将虚假信息拒之门外。“我们恨化学”广告语的播出,反映了涉事媒体工作者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或是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为什么要状告“恨化学”广告?总而言之,就是广告以及这句广告语存在着片面性,事在人为,化学本身并没有任何的过错,例如在化妆品行业,有些化学元素并不适合用在人的面部,但是生产厂家却在利益等因素的驱使下使用廉价的化学用品进行替代,但是究其根本化学本身并没有任何的过错。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信息发布越来越简便和多元。海量信息中不乏反科学、伪科学、不科学的内容。如何净化媒体环境,避免误导公众?除了要呼吁信息发布者提升科学素养、增强自律意识外,还要呼唤更多像周公度那样敢于“状告”的公民。他们的拍案而起,是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