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疼痛煎熬的患者未来或许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治疗。美国圣路易斯大学教授达尼埃拉·萨尔韦米尼与同行一起,在患有化疗药剂(药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骨癌等引发的慢性神经痛的动物体内,发现了可有效遏制疼痛的新方法,被形象地比喻为找到了“止痛开关”。
关于疼痛,国际疼痛协会1979年给出了定义: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有实质上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995年,美国疼痛学会将疼痛列为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同呼吸、脉搏、心率、血压一样,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近年来,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作为一种病症,已引起全球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全球疼痛的发病率大约为35%-45%,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约为75%-90%。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每天约有550万人忍受癌痛的折磨,癌痛困扰了70%的晚期癌症病人。全世界每年有90%的男性、95%的女性至少发生一次头痛。
疼痛发生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神经末梢受到各种伤害性刺激(物理或化学刺激)后,经过传导系统(脊髓)传至大脑而引起痛感。依疼痛的持续时间,可将其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其中,慢性疼痛的危害性更大,因为长期疼痛刺激会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理性重构,使疼痛越发难以控制。医学上,常用数字疼痛强度量表法将疼痛分为0-10级,0为无痛,7以上为重度疼痛。现实生活中,针尖轻刺手背、用力鼓掌的疼痛约是1-3级,而三叉神经痛、晚期肿瘤压迫神经引发的癌性疼痛等可达10级。
目前,临床上缓解和消除疼痛通常采取药物治疗辅以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药物治疗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常用止痛药分为三类: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及辅助镇痛用药。其中,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没有极限,通过激动人体内的阿片受体,减少传导痛觉冲动的兴奋性递质释放,从而达到缓解或消除疼痛的目的,但长期使用易使患者产生耐药性和戒断症状。
相比之下,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的止痛方法,本质上虽然也是一种药物治疗法,但其作用机制与传统止痛药不同。这种方法是通过小分子药物(腺苷A3受体激动剂)激活动物体内被称为“止痛开关”的腺苷受体A3抗体,使介导腺苷发挥止痛作用,来阻止或逆转神经损伤造成的疼痛。腺苷的止痛作用很强,因此这种方法治疗疼痛效果堪比阿片类药物,但由于两者在人体内激活的止痛通路不同,新的方法不会引发生理依赖性。目前,这种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并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如果这种止痛通路可行,将是慢性疼痛患者的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