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市场的前景是十分可观的,近年来高新科技的医疗技术更是越来越得到各国的重视。各国的医疗器械巨头纷纷在医疗技术革新上大做文章。
全球最大医疗技术公司美国BD就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调整。据了解,美国BD进入中国市场已经20余年,却一直没有大动作。
麦肯锡的预测数字显示,未来几年中,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将保持每年16%的增速。今年,这一市场的规模将接近400亿美元。BD全球副总裁、中华区总经理邓建民透露,BD除了进军仿制药领域之外,将在医疗器械(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研究报告)领域特别是低端医疗器械领域与央企国药集团下的国药器械进行合作。
“我们的合作开展一段时间了,还没有在全国完全铺开,目前进展很顺畅,他们帮我们在一部分低端的市场做分销和后期服务,我们希望能有一个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将来成为一个全国的网络。”邓建民透露。
BD在中国20年都默默无闻,为何今年会有如此大的动作,如此大刀阔斧的动作下,除了市场的承载力外,BD还有自己的秘密武器。
“我们第一支预灌装药物苯海拉明刚刚在FDA(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获批,陆续我们会上市很多这类全新的产品,在中国的上市也正在推进中。”邓建民透露。
与以往单纯诸如注射用针管设备等不同,将胰岛素、抗过敏药物、急性心衰等常用或急需药物预先灌装入注射装备密封,从而延伸进入制药领域,这样的改变在临床上存在着大量的需求,也是可以预见的临床医学和药学急需的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药企敢有大的动作一般都伴随着一项先进的技术的诞生,技术领先了才有底气进行市场扩张。国际企业如此重视的先进技术,在我国药企又是何种生存状态呢?
国内制药企业大多占有中低端市场,高端市场基本被跨国企业占据,除了经济因素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上没有跟上国际的发展速度,国内所谓的高新技术很多都是从国际借鉴,很少有自主研发。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国内制药企业的发展速度和高度。
而要让国内企业在技术上有一定的提高,首先企业在新品、新技术的研发上需要多下“血本”,研发耗时耗力,在经济上更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对于许多中小型企业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压力,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与一定的支持。
难道我们自己的企业在自己的市场上还安于在低端市场分一小杯羹吗?只有国内企业真正在技术上领先,才能守住中国市场,进而攻占国际市场。否则,一味的甘于落后,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企业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