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产业一直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长期以来,中药都以其产量多、分布广、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占据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半壁江山,但是另一方面,我国对中药产业的重视程度不足,中药产业的技术标准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中药产业发展缓慢。
近年来,我国的中药产业渐渐迎来了希望的曙光。2006年,国家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要求在中药产业中重点开展理论创新和研究;2007年,《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2009年以来,新医改的推进使我国中药的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实施方案》再到《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并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将中医药推向世界。
而这些政策不但表明政府将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产业的投入,扶植中药产业的建设,还从根本上保护中药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整个中药产业水平的提升。从这些政策对相关中药生产企业的影响来看,《意见》中提到的“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对拥有丰富原材料的中药企业构成利好,“加大对行业驰名商标保护力度,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则对知名度高的传统中药品牌有利好的影响。而“加强对中药饮片和中药材(中药材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的流通监管”则对我国中药饮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尽管如此,我国中药产业仍然面临诸多发展瓶颈。虽然我国是中药传统国家,但是在中药科技上还是一个弱国。我国每年人均用药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而且医药工业生产的医药品种约95%是仿制国外品种,中药出口额也不足国际中草药市场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很难承受国外“洋中药”的冲击。
我国的中药产品常常遇到国外市场的限制,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国中药企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与国外有一定差距;同时,企业规模小,没有一些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中药企业对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和科技能力落后,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直到现在我国还未能建立起一个适合中药发展特点的质量标准体系,现在有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仍未清楚,对中药质量的监督缺乏一个系统的综合评价,设计标准时对技术壁垒考虑少,监督不够透明有效。
要解决以上问题,我国要加大对中药研发的投入力度,对中药产业实施重点保护,在政策上要对中药产业有所倾斜,不断加强对传统中医理论的挖掘和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理论体系。另外,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中药的自主知识产权也很重要。
其次,中药要尽快完善其标准化进程,只有把中药品种标准化才能够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可监督性,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研制生产具有剂量小、毒副作用小、储存方便的现代中药,从而达到国际主流市场的标准要求。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建立全球性的中药文化,大力推动中药行业形象建设,鼓励中药企业同国外加强交流,支持出版和向全球推行各种中药方面的书籍、期刊以及论文等,鼓励和倡导东西医学的交流与学习,推动全球范围中医医疗服务和网络建设等都不可或缺。
近年来,医药领域的兼并重组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主题。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中药企业也迎来了新一轮整合期,通过兼并重组扩大经营规模,实现规模效益,这些措施都提高和改善了中药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实现了医改和中药产业的双赢。
在医改和国家政策扶持的双重影响下,未来我国传统的中药将向现代化中药产业转变,医改也将直接拉动中医药的需求,中医药地位也将得到大幅提高,我国将逐步产生有综合竞争力的大型中药企业,从而使我国医药卫生产业走上中西药并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