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日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两国经济互利关系愈加明显。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显示,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在医药贸易领域,中日两国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日医药贸易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是,人们也看到,在此背后,我国在对日医药贸易方面也存在着产品结构欠佳等诸多问题。中日医药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业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中国医保商会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医药产品对日出口额达34.2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14%,占我国医药产品出口总额(445.16亿美元)的比例为10.38%,日本继续稳居我国医药产品出口第三大目标市场地位;从进口数据来看,2011年我国进口日本医药产品总额为31.38亿美元,同比增长44.48%,占我国医药产品进口总额(287.68亿美元)的15.94%,在美、德之后,日本成为我国的第三大药品进口市场。虽然2011年我国对日医药贸易实现顺差2.88亿美元,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该顺差有继续缩小的趋势。
从产品结构来看,在我国对日出口的34.26亿美元医药产品中,以西药和医疗器械产品为主,出口额分别为15.67亿美元(占比45.75%)和14.5亿美元(42.33%),中药产品出口额仅为3.89亿美元(11.35%)。该产品结构分布与我国医药产品全球出口结构分布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另外,从我国对日出口产品占全球出口总额的比例来看,西药和医疗器械产品占比则相对较小,分别为5.92%和9.23%;而中药(中药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产品的对应占比则达到了16.68%,提示日本对我国中药产品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中药产品在两国医药贸易中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目前,我国对日出口的医药产品主要以原料型产品为主,制剂产品占比相对较小。在2011年我国对日出口的西药产品中,原料药产品出口额为13.79亿美元,占比达87.98%,而西成药和生化药的占比仅为3.85%和8.17%。
众所周知,原料药产业往往是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产品竞争层次和市场准入门槛均较低,产业很容易形成“价格战”等恶性竞争,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对于国际贸易市场而言,原料药产业的发展,更会受到国际市场竞争和汇率浮动等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医药外贸领域的现状便是如此:大量的优质原料药被输出国外,但其出口价格却难以得到保证,甚至出现成本与价格倒置的现象,维C产业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笔者在与业内一些企业的交流中了解到,尽管日本的采购商对原料药的出价比欧美等地区高些,但是日本对于产品质量和检测方面的高要求,也会使企业增加不少成本和风险。
然而,与我国原料药出口特点有所不同,日本制药业更专注于制剂领域的生产,出口我国的产品也以制剂为主,其中原料药经加工后以制剂形式返销我国的现象同样存在。而我国真正走入日本市场开展制剂产品销售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我们还应明白,日本企业看重的是我国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空间。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已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而日本制药企业对我国原料药等产品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甚至可以说是更为苛刻。当我国制药企业生产的原料药达不到其要求时,其采购商便开始寻找新的供货商,例如原料药优势明显的印度制药企业。
近几年,日本制药企业已经开始在全球掀起并购狂潮,制药业的触角也已开始在全球布局。然而,中国在日本制药企业的全球布局中,更像是一个原料供应商和产品投放市场。如果这种现状不改变,我国对日医药贸易顺差将很快会被逆转;而我国医药外贸行业的波动,对日本制药业的国际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可能会越来越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免有些担忧,以原料药为主的产业结构如果再得不到升级或调整,我国制药产品在日本市场,甚至于在国际市场上还能走多远?日益成熟的原料药新兴医药市场,如印度、巴西等国,还会留给我们多大的发展空间呢?尽管这一产业结构现状由来已久,但是任由这种现象发展的必然后果,便是“国内市场被侵占,国际市场受排挤”现象愈演愈烈,而那时的“中国制造”是否还如当前这般,便很难说了。因此,现有产业结构所暴露的种种弊端,以及我国在对日医药贸易中所显露的种种劣势,应当引起国内企业的注意和深入思考。
随着国际社会和民众保健意识的提高,中日两国在医药卫生领域的投入也将继续增加。据IMS最新的一份报告预测,2016年日本人均药品年支出将达到644美元,2012~2016年间其药品支出也将保持1%~4%的年复合增长率;而我国人均药品年支出也会增长至121美元。这意味着中日两国药品领域间的合作将会更加密切,而这无疑也为我国制药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
依目前情况来看,为实现中日医药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企业应主动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向制剂生产转移,制定更为合理的国际化路线;此外,重视资源保护也将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样,日资企业也应承担起应尽责任,在发展的同时注意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当然,中日医药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宏观支持和引导。
除了产业结构问题之外,资源利用也是中日医药贸易间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种现象在中药领域更为明显。数据统计,2011年我国出口日本的中药产品主要为中药材及饮片(占比46.74%)和提取物(占比43.42%),这两类产品占我国出口中药材及饮片和提取物产品总额的比重更是分别达到了23.71%和14.95%。这些药材、饮片及提取物,会被日本加工成汉方药制剂,之后部分产品会返销我国,这也正是我国“洋中药”的主要来源。
近年来,为保证汉方药的质量,日资汉方药企来华设厂或合资办厂的现象也多了起来。这些企业会从药材基地入手,挑选最优质的资源,或建立植物提取物车间,直接在药材基地进行有效成分的提取工作。例如,日本最大的汉方药生产企业——日本津村株式会社,占日本汉方药市场的份额已达70%以上,其在我国建立的深圳津村、四川川村、吉林林村等独资或合资公司,现已成为其重要的中药材饮片生产企业;另外,其设立的上海津村制药,多年来稳居我国提取物对日出口首位,市场占比在25%以上。这些优质的中药材和提取物资源,往往并不对外销售,而只是作为日本汉方药制剂生产的原料。
中药材饮片、提取物都是我国珍贵的中药资源,有些资源甚至是产量有限、不可再生的。国际市场高价的诱惑,会对我国资源保护产生较大的压力。而在与日本的中药贸易过程中,我国牺牲的却正是这些廉价但十分珍贵的植物资源。因此,如何权衡资源利用与贸易的关系,也是中日医药外贸过程中值得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