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产业整体规模正在不断壮大

2012-07-16 10:38阅读:40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本站整理

字号

当前中国医药产业结构正在加快调整,监管部门亦在配合产业发展酝酿和制定相应政策;另一方面,面向世界健康市场的产品和市场的提升与调整也在紧锣密鼓进行中。一场由内而外的中国医药产业大提升正如火如荼。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行业统计分析显示,我国医药产业整体规模正在不断壮大。

2011年,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消费收入水平的提高,医药产业生产稳步增长,产品销售有所回升,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部分药品价格下调等因素影响,产业销售收入利润率有所下降,但仍维持较高水平。总体上,医药产业呈现平稳快速增长态势。

2011年,医药产业共有6154家企业,总资产13762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产值15707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化学药品原药3082亿元,同比增长25.0%;化学药品制剂4231亿元,同比增长24.1%;中药饮片881亿元,同比增长51.2%;中成药3500亿元,同比增长33.7%;生物生化药品1592亿元,同比增长23.5%;医疗器械1479亿元,同比增长26.1%。医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7.9%,高出工业增速4个百分点。

尽管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但中国医药产业自身依然存在自主创新能力弱、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特别是产品同质化严重、生产集中度低等突出问题。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诸如国家宏观经济调控,银行贷款利率上调、人民币汇率上升、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能源、原材料和人工成本上升,这些都成为影响国内医药企业经营的负面因素。

目前国内药企利润普遍下滑,以化学原料药为主的企业效益下滑尤其严重,部分大型企业甚至亏损,企业抵抗风险能力弱的弊病凸显。为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跨国药企大批进驻中国,纷纷在中国建立工厂或研发中心。比如今年6月,美国礼来宣布,他们在中国上海的研发中心正式运营,并且礼来在苏州建立的第二座工厂已竣工,计划于今年中投入运营。

从整个产业发展来看,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已控制了我国药品的高端市场,外资企业的产品占据着60%~65%的市场份额,而国内制药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正逐步削弱,传统的低附加值、高能耗、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状态难以应对跨国药企高端原研药的大举进入。在这种情况下,要么”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要么奋起直追,调整产品结构,注重创新,增强竞争力,减少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制药企业的差距。

中国不管医药还是其他产业,都要做科技创新和全球品牌化的产品,不然再过10年,国内的消费品将都是国际品牌,当前可以看到,国际品牌消费品已经进入了中国基层。刘殿波相信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水平决定了国家的产业竞争力。“这个逻辑显而易见,无法绕过。如果企业不在前10年布局创新,今天就出不来好东西;企业现在不布局创新,10年、20年以后,还将在原地踏步。”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思想也是“产业转型,技术升级”,不再追求原来的速度和数量叠加,这与“十一五”规划有本质区别。产品标准要升级,要更安全、有效,质量保障体系也要提高,这都将大大提高我国制药业的生产水平。值得高兴的是,已有不少企业这样做并初见成效。在中国医药工业集群中,如恒瑞、先声、绿叶、天士力、康缘、东阳光、复星、石药、齐鲁、辰欣等一批企业坚持自主创新,并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了不俗成就。

此外,国家基础创新也极大推动了产业创新升级。我国近年启动的重大新药创制科技专项,为产业带来无限动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设计总师桑国卫曾经指出,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医药产业“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成效显著。其中,盐酸安妥沙星、重组幽门螺旋杆菌疫苗等创新药物获批上市;大规模细胞培养等技术在基因工程药物生产中得到应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等单抗药物实现产业化;生物合成部分替代化学法工艺成功应用于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产品生产;吡格列酮、氯吡格雷等一批通用名药新品种迅速形成市场规模;超微粉碎、超临界萃取等先进技术在中药生产中推广应用;一批大宗医药品种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生产成本不断下降。

我国在药品质量管理与质量标准提升上也不断发力。在由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发起和推动的新一轮药品标准提升计划中,我国的药品质量正在缩小与国际市场主流产品的差距。据国家药典委副秘书长周福成介绍,2015版的药典将新增1800~2000个品种,收载总数达到6500个左右,增幅43%左右。临床急重症常用品种、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及医疗保险目录品种的质控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有效降低和控制药品质量性安全风险,药品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此外,按照SFDA的要求,自2011年3月1日起,凡新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生产企业新建(改、扩建)车间均应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简称“新版药品GMP”)的要求。新版药品GMP对企业生产药品全过程所需要的人员、厂房、设备、卫生等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现有药品生产企业血液制品、疫苗、注射剂(注射剂行业发展研究报告)等无菌药品的生产,应在2013年12月31日前达到新版药品GMP的要求。其他类别药品的生产均应在2015年12月31日前达到新版药品GMP的要求。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有意识的产业规范和引导,我国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呈现显著效果。

首先,产品结构调整顺利。在基本药物领域,推动基本药物生产企业的兼并重组,促进基本药物生产向优势企业集中。

已经形成了哈药集团、上海医药、双鹤药业、华北制药等大型国有品牌普药企业。

在化学药领域,大批发达国家原研药专利到期,世界仿制药市场快速增长。利用我国原料药优势,发展了新的附加值高的仿制药,推动制剂企业通过发达国家的GMP认证,扩大制剂出口。目前,制剂在我国药品出口中所占比重达到20%以上。在产业链转移发展模式中处于国内仿制、仿创领先地位的药企有海正药业、恒瑞医药、华海药业、海普瑞等。

借助对市场的熟悉和技术的积累,医药商业公司开始向研发和生产延伸。据国内生物制品商业龙头华东医药宁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冯幸福介绍,目前至少在浙江省,华东宁波的物流与营销能力可以做到让工业企业只需要做好生产和到华东宁波的配送即可,剩下的市场销售可以完全委托华东宁波。正因为此,华东宁波能保持着6%~7%的商业利润,甚至一度高达10%,而同行商业公司的平均利润率是1%。自2002年新建第一座冷库以来,华东宁波已经陆续建成覆盖浙江全省的冷库网络,库容近5000立方。据其介绍,早在2009年,华东宁波就追加投资,引进药品冷链信息化监管系统,对药品储存、运输环节温度进行全方位动态监控,保证浙江省内全程24小时2~8摄氏度内冷链配送。

在生物药领域,我国也在迎头赶上。当前,国内研发防治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艾滋病以及免疫缺陷等疾病的基因工程药、抗体药、传染病新型疫苗的研发力度都在加大,龙头企业有长春高新、通化东宝、双鹭药业、天士力、华兰生物、天坛生物、沃森生物、智飞生物等。

在中药领域,继承我国中医药传统优势产品,进一步培育疗效确切、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安全性高、剂型先进、质量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正在稳步推进,天士力、中恒、康缘药业、昆明制药、上海凯宝、丽珠集团等企业有领先优势。

我国医药产业的市场也在加快外向转型。据中国医保商会有关统计显示,2011年,医药产业进出口呈快速增长态势,累计进出口额733亿美元,同比增长39.1%。其中,出口445亿美元,同比增长34.9%,提高10个百分点;进口额288亿美元,同比增长46.1%,提高22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长速度提升、新兴市场增长迅速、特色原料药出口迅猛、原料药全球市场占有率提高、中药类出口价格上升等,成为推动产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为提升研发能力、贴近市场需求、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竞争能力,一些企业先后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贸易机构和生产装置。如深圳迈瑞收购美国Datascope公司的生命信息监护业务,药明康德收购美国研发外包服务供应商AppTec公司,迪赛诺、上海东宝生物分别在印度、瑞典投资或并购设立生产企业,向国际化发展迈出了更深步伐。

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药品监管部门亦在配合产业发展政策,加快制定和实施扶优汰劣、促进产业集中的监管政策,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引导产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推动中国乃至世界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