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物研发从单向引进逐步走向国际化

2012-05-11 11:17阅读:43

作者 : 千讯咨询   来源 / 本站整理

字号

“在中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变的过程中,企业药物研发也可从单向引进逐步走向国际化。”日前,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以下简称“药促会”)、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主办的中国制药企业研发者论坛上,一位业内专家不经意间道出了当下药物研发方向和模式最重要的变化。

随着国内外研发环境的改变,药物研发新动向、出路成为与会百余家国内外制药企业研发高管关注的重点。国内药物研发正走向全球的趋势点燃了本土药企的热情。

“在国际新药研发面临越来越多挑战的大环境下,中国制药企业完全可以逐步实现新药研发‘走出去’。”绿叶制药集团总裁助理、绿叶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华表示,“但目前,本土药企无论国际化进程方面,还是涉外研发和合作方面,都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没有更广阔的地缘覆盖情况下,本土药企在涉外研发成果的引进方面无法跟跨国公司平起平坐。”

通常,在本土药企与跨国药企谈产品引进许可时,跨国药企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有多少钱”,第二句话就是“你能否使该产品实现全球上市”。如果不能,你只能排在第二梯队。即便是区域市场,这些国际公司也希望面对的是整个亚太地区。显然,销售网络有限的本土企业尚不具备优势条件。不过,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也开始注意对单一中国市场提出“在中国,为中国”的口号,针对中国市场筛选和开发新药;一些欧美中小公司也开始战略性开发中国市场。这的确给予了国内企业引进科研成果和合作开发的更大机会,但合作的代价也水涨船高。而除了资金以外,本土企业对产品的掌控力、估值方式以及作价原则等都成为跨国药企考量的内容。

在本土药企引进涉外研究成果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在研发道路上似乎也不再健步如飞。比如跨国药企在全球范围内关闭研发中心就已不再是新闻。

中国医药工业科研开发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指出,美国新药研发费用在30年内增加了7倍,但新药数量并未与之成正比。据辉瑞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吴晓滨介绍,在过去10年间,辉瑞的研发投入达700亿美元,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创新药物却寥寥无几。礼来公司的战略顾问伯纳德。穆诺斯则给陷入研发困境的跨国公司开出4张药方:削减研发投入、变封闭式研发为开放式、突破性创新和研发外包。

与此相映衬的是,中国的药物研发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波士顿咨询合伙人李敏认为,六大因素驱动中国正走向全球研发中心的“康庄大道”。这六大因素是:快速增长的药品市场、不断涌现的研发人才、中国政府对生物制药业的高度期许、日趋成熟的医药研发外包供应商基础、更为活跃的本土研发行为以及外企加大在中国的新药研发投入。

姜华认为,中国研发的药物是能够得到国际市场认可的,中国可以从单向引进走向双向研发。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apl)治疗的trisenox(亚砷酸盐,三氧化二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本来由国内学者研究出来的产品,在上个世纪由美国waxman研究所和哈医大联合开发,后美国polarx公司从waxman研究所许可到了trisenox.在美国的三期临床结束后,美国晶体技术与工业有限公司(cti)全资收购了polarx.2000年4月,cti整理资料并上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新药申请,创下了半年即获批的记录。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关于我们| 组织与团队| 产品与服务| 客户案例| 媒体合作| 寻求报道| 加入我们| 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About Us

全国统一热线:400-650-6508 / 400-118-6508 / 400-835-6608 / 010-58769018 / 010-58769098

可行性研究/商业计划书专线:400-650-6508    IPO咨询专线:400-118-6508    产业园区咨询专线:400-835-6608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5号世纪财富中心西座六层    邮编:100020

版权所有 千讯(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12209号]

Copyright © 2002-2025 Qian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周日利律师    媒体合作:010-5876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