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2010年,我国维生素C出口数量达11.47万吨,同比增长46.87%;今年1~2月份出口2.05万吨,同比增长25.45%。自2009年年底发改委、工信部就维生素C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情况进行调查,并拟出重拳进行治理整顿后,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国维生素C出口数量如脱缰野马,激增了4万吨,相当于正常年度半年的出货量。而出口平均价格却逐月走低,2010年度平均价格只有6.96美元/公斤,较2009年每公斤下降了3.18美元,同比降幅为31.36%;2011年1~2月维生素C出口平均价格仅为5.53美元/公斤,同比降幅为36.83%。
量增价跌引发市场恐慌
2010年伊始,受国内产能过剩影响,我国维生素C出口价格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单价首次跌破9美元/公斤关口。上半年价格勉强维持在8美元/公斤以上,总体趋势是稳中有降。进入6月,国内扩建、再建企业的维生素C成品开始陆续面市,而业内翘首以待的行业整顿政策却迟迟未见动静,导致国内生产企业、国外客户心理恐慌,维生素C价格再次开始雪崩。仅上半年出口总量就同比增加了1.6万吨,相当于多了两个月的出口数量。下半年维生素C出口价格呈自由落体式下跌,直至年底,受国家整顿维生素C行业政策即将出台的影响,价格止降并略有回升迹象。而国外中间商利用价格处于低谷,开始大量屯货,从海关统计数据上看,去年下半年维生素C出口数量较同期增加了2万多吨。
从出口市场看,2010年我国维生素C出口到122个国家和地区,较上年增加了8个新兴市场。欧盟、北美洲和亚洲依然是我出口的主要市场,比重高达87.01%,2010年出口量同比增加的3.66万吨维生素C中,有65%(约2.4万吨)输出到欧美亚地区。对主要出口市场及新兴市场的出口数量均快速增长,欧盟增长47.9%、北美洲增长38.66%、亚洲增长43.4%;一些新兴市场如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出口数量增长超过平均幅度,分别为91.98%、83.53%和68.3%。后三个地区数量增长虽快,但出口平均价格却相对较低,如拉丁美洲出口均价只有6.19美元/公斤。出口价格相对较高的地区是大洋洲和亚洲,分别为7.75美元/公斤和7.72美元/公斤。
2010年我国维生素C出口前十大目的国分别为美国、德国、日本、比利时、荷兰、巴西、意大利、英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去年我国对上述十国出口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其中增幅最大的是意大利,同比增长97.27%,其次是德国,同比增长了67.21%,增幅最小的是英国,同比仅增长了0.63%。可以看出,维生素C市场格局没有改变,主流市场需求依然强劲。新兴市场智利、土耳其、俄罗斯、尼日利亚等成长性良好,出口增幅均在100%之上。
相对于数量的增长,维生素C出口价格却是一路下跌。在出口数量排名前二十名中,出口价格跌幅均在26%以上,其中对印度出口价格跌幅较大,达46.86%。
2011年1~2月份,欧盟、亚洲市场出口数量继续保持了45.51%和47.97%的快速增长,而美国市场趋向稳定,增幅仅为1.94%。
主力企业应警惕陷入困境
作为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国际市场话语权的少数产品之一,我国维生素C生产技术先进,装置规模大,产业集中度高,竞争能力强。目前,全球维生素C产能高度集中,主要供应商有6家,除荷兰DSM公司在苏格兰的达瑞工厂拥有2.3万吨产能外,其余产能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北制药集团等五大生产企业。
维生素C是我国医药出口主导型产品,因此,国内生产企业也是外贸出口的主力军。在维生素C出口前十位排名中,有8家是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生产企业,还有两家保税区企业。2010年我国维生素C出口企业共有206家,较上年增加了32家。2010年出口数量前十位的企业所占比重为93.96%,较2009年下降了2.61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维生素C出口美国市场数量排名前五位的企业为:淄博鲁维、维生药业、江山制药、东北制药和华北制药。其中淄博鲁维市场份额增加较大,2010年出口数量占比较2009年增加将近5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维生素C出口德国市场数量排名前五位的企业为:华北制药、淄博鲁维、东北制药、维生药业和江山制药。其中江山制药市场份额下降幅度较大,2010年出口数量占比较2009年减少将近7个百分点。
2010年,我国维生素C出口日本市场数量排名前五位的企业为:维生药业、江山制药、东北制药、华北制药和天津美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其中华北制药市场份额下降幅度较大,2010年出口数量占比较2009年减少将近8个百分点。
据悉,目前发改委和工信部已经认定国内10家维生素C生产企业为合规企业,但由于政策相关配套实施细则尚未颁布,目前所谓合规和非合规企业仍在争分夺秒地向外出货,而市场已经处于高度饱和状态,新的价格大战随时可能爆发。笔者担心,一定期限内过量的出口极易招致国外反倾销诉讼。如不幸言中,前有反垄断案件未结,后有反倾销指控来临,中国维生素C行业将陷入两难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