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统计数据看,2008年社会保障发展有如下四大特点:一是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首次突破2亿人、1亿人,达到20048万人和1165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增长迅速,参合率达到91.5%,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病有所医”目标有望最先实现;二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长率创2000年以来新高。2008年覆盖人数达到21890万人,增长率高达8.7%,比前三年7.3%的平均增长率高出1.4个百分点;三是城镇职工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大幅度增长,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400万人、13810万人、9181万人,其中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年增长超过1400万;四是社会保障待遇享受群体扩大。5293万参保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享受养老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429亿元,累积受益3.7亿人次。城乡低保待遇享受人员达到6619万人,农村贫困群体首次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制度方面,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正在由过去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急迫问题为主,向当前进一步完善制度、协调推进和建立长效机制转变,去年政府妥善解决部分国有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进行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付范围试点和工伤康复试点,鼓励各地探索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做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省市,实现养老保险基金部分积累。在覆盖主体上,正在由过去主要面向城市和企业职工为主,向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转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317个试点城市,将在校大学生纳入试点范围,农民、农民工参保与城镇居民参保人数增长迅速。
克服困难,全力推进今年工作
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出口额下降,实体经济影响面扩大,经济、就业、工资、财政增长放缓,影响社会保险参保缴费人数、基金征缴收入和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同时,失业人员增加,部分群体生活困难,社会保障需求增长。我们在关注到以上不利因素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有利的一面,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等扩大内需举措,有利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今年经济与财政收入增长率会低于前几年,但仍会保持高位增长,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面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加强社会保障作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可借鉴国际经验,考虑各方承受能力和财政收入水平,适度提高保障水平,增加社会保障支出,通过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促进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今年,我国应充分地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服务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进一步推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健全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意见应在广泛征询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力争今年出台并组织实施。研究解决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城镇无工作老年居民的养老保障问题,以及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等困难人群的医疗保障问题。先从制度安排上实现人人享有养老、医疗保障,后通过制度推进逐步实现人人覆盖的目标。二是完善困难企业一定期限的缓缴社会保险费和阶段性降低部分社会保险费率政策。根据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进程、统筹地区基金支撑能力,适时调整缓缴社会保险费期限和社会保险费率降幅,统筹考虑帮助企业渡难关、基金扩面征缴、待遇发放和调整工作。三是适应人员流动性,在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争取年底在全国基本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加快推进其他险种地级统筹,提高统筹层次,减少分割。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办法在征询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年内出台和实施,进一步完善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的管理及结算办法,基本实现参保人员跨统筹地区流动时参保不断、缴费不断、权益有保障、待遇累积。四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试点工作。继续扩大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在扩大试点省(市)数的同时,有条件的省市可探索个人账户做实规模,积极探索开展个人账户基金投资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本质要求,是适应人员流动、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权益保障的需要,应细化试点方案,积极推动,为推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累经验。同时,扩大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试点,做到失业预防、基本生活保障、就业促进有机地结合;继续推进工伤预防和康复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建设,建立积极的保障机制。加强基金监管和经办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