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我国公路通车里程仅为8.07万公里,公路等级都在二级以下;到2018年年底,里程已达到484.65万公里,一半以上公路都达到二级及以上等级。沉甸甸的成绩背后,是我国路面技术的快速进步。站在历史的新起点,面向更高的要求,我国公路路面技术还有不足。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指出,路面使用寿命偏短、原创基础理论严重缺乏、应用研究多基础性研究少、专业人才多复合型人才少,成为我国路面技术存在的突出短板。
长寿命路面技术,千讯咨询发布的《中国公路市场前景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是世界各国公路路面研究的方向。自1997年英国首次明确提出长寿命路面概念以来,世界各国竞相开展长寿命路面的研究。欧美国家制定系统可行的战略规划,开展扎实深入的应用基础研究,并建立了路面学科的科学平台,取得了诸多原创性的理论成果,希望将公路路面的使用寿命提高到30至50年甚至是99年。
相比之下,我国长寿命路面技术研发起步稍晚。近15年来,我国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长寿命路面技术研发,修筑了不同结构形式的试验路和实体工程,路面结构型式向多样化发展。黄卫认为,这体现出我国学术界对沥青路面长期服役行为的认知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我国与欧美国家在路面结构上也有区别。当前,欧美国家针对厚沥青混凝土结构和全厚式结构,提出实际使用寿命50年的目标。我国是以半刚性为主的路面结构,这是我国路面学科面临的新挑战。
我国路面科技人员通过材料创新、结构创新、设计创新、工艺创新、维护创新,有能力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长寿命路面技术体系。具体来说,我国路面科技人员可以从采集更全面的性能数据、挖掘更深的演化机理、建立更可靠的服役模型三个方向做好工作。